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西安高新区”)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成立的国际级高新区,近年来,紧贴国家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大势,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主动作为,大胆实践,在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西安高新区推动军民融合具有独特优势
地缘优势--西部地区重点发展区域
西安高新区军工企事业单位和民营高技术企业密集,是西安市乃至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军民结合产业的重点区域,从1991年成立至今,通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活配套环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目前,西安高新区已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最大的经济增长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资源优势--国防科技工业基础雄厚
西安高端军工资源雄厚,军工实力在全国排名第一。经过“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等几个时期,形成了较强的国防工业基础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为西安高新区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吸引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落户,目前高新区军民融合企业274家,其中国有军工企业和国防科研院所转制企业40家,民口企业234家。民口企业至少具备四证之一的65家,四证齐全的19家。11大军工集团中有8家在高新区投资布局,其中总体所3家,涉及军工电子、船舶、航空、航天、兵器和核工业等领域。
人才优势--科技创新智力资源丰富
西安高新区的军工科研院所、高校、民营企业聚集了一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各类工程技术人员近1。8万人,为科技创新源源不断的提供了“专才”保障。改革开放以后,众多军工单位走向市场,培育了一大批既懂军品生产又懂市场经济的“通用型”人才,为西安高新区发展军民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通才”保障。
同时,西安高新区现有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8个,12人入选国家“*”,38人入选省“*”,979名海外留学人员参与创业,创办留学人员企业800多家。现有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7名,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提供了“高才”保障。
军民融合发展关键要从顶层进行科学设计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为切实加强对全区军民融合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加快推进军民融合,高新区领导专门分工负责,调整工作力量,新成立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局,统一组织协调军民融合发展各项工作。
立足长远,周密规划。紧紧扭住军民融合发展这个龙头,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精神为重要抓手,认真谋划全区军民结合产业的长远发展,先后制定了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7年)》、《军民融合产业园概念性规划设计》等一系列规划。
塑造形象,打造品牌。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全力打造优质军民结合产业的工作思路,对内全面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对外加强与军方和军民企事业单位的对接,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军口、民口企业到区内发展,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力争成为全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示范区,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路子。
借助实践丰富军民融合发展的内涵
建立西安科技大市场
西安高新区会同西安市科技局共建西安科技大市场,并与2011年4月启动运行,现已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最活跃的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平台。科技大市场按照“交易、共享、服务、交流”的功能定位,坚持以“拓展功能、提升服务、突出特色、探索机制”为宗旨,以网络平台和实体大厅相结合模式,围绕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这两项核心功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实践。在信息服务方面,积极开展数据库建设、技术标准规范化建设等工作;在交易平台方面,广泛应用线上、线下平台多渠道运营,有力激发了科技资源的活力,有效实践了“以市场为依托配置科技资源,以利益为纽带转化科技成果”。迄今约80%的交易为涉军技术,对推动西安高新区及至更大范围的军转民、民参军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西安科技大市场计划在前期“一网一厅”(网络+服务大厅)的基础上,全力构建“三网一厅”的平台及服务体系,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技资源基础平台架构及服务体系。逐步显现出军民科技资源聚集和叠加的效能,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探索有效路径。
启动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
西安高新区以打造军民要素资源交汇、军地技术互动创新、军民产业融合升级的空间载体和实践平台为目标,以生产转化能力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和特色,以提升居民结合产业和竞争力为根本,以“协同·融合·创新”为主线,积极规划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突出模式创新,着力探索实现军民融合的有效途径。
“四位一体”的创新驱动模式:整合军地优势资源,着力实现技术、人才、资金、设备设施、信息等全要素融合,打造深度融合示范区;围绕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积极成为相关政策先行先试的“试验田”,打造深化改革示范区;围绕军民技术双向转化能力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深层服务示范区;围绕军、民需求,探索军地对接创新模式,打造深入对接示范区。
“一核两维三能四产”的园区发展模式:以军民融合产业园为核心,从集成功能区和孵化产业区两个维度规划,突出工程化、市场化、服务化三个能力建设,着力实现高端装备与精密仪器、信息安全与产品服务、军工电子器件与材料、军民两用高技术服务四个产业快速发展,充分体现”小核心、大协作、广辐射“的要求。
“双融中心”的企业化组织模式: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心(双融中心),采用现代企业管理结构,通过设立产业创新部、工程配套部、资产管理部、金融支持部等部门,有针对性地推进区域军民资源的共享和融合,探索“军工投资”新模式和“军转民“、”民参军“的新思路。
”基地+中心+市场+平台”的运作经营模式:以西安高新区为基地,依托“双融中心”和“西安科技大市场”,建立一组平台,即产业创新平台、工程配套平台、资产管理平台、功能服务平台、资金支持平台,形成政府建平台、企业出能力、社会享资源的国防科技创新格局。
“中国国防科技创新城”的品牌营销模式:定名西安高新区军民同和人产业园为“中国国防科技创新城”品牌。通过建设政府门户网站,抓好品牌建设的“窗口工程”;通过创建会展营销新模式,抓好品牌建设的“桥梁工程”;通过建立“科技兴军”型的国防教育基地,抓好品牌建设的“标杆工程”。
“漩涡+涟漪”的军民孵化模式:在“民参军”各方面尝试建立“漩涡”模式,以具备“四证”的优势企业为吸纳平台,借助项目合作、合资等方式,将有意愿且有能力的民营企业有针对性地引导进入“漩涡”;在“军转民”方面尝试建立“涟漪”模式,将有市场前景的已经脱密处理的军用技术,转移给有能力、有意愿吸收“军转民”技术或项目的企业,使其产生涟漪效应。
“四个结合与提升”的产城融合模式:通过产业园区建设与配套环境完善相结合提升园区投资吸引力,通过重大项目引进与区域联动互补相结合提升产业发展驱动力,通过人才引进培养与创新平台构建相结合提升企业研发创新力,通过生产制造聚集与服务经济延伸相结合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从军民融合重要环节下功夫
区域发展军民结合产业重在“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是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应把握的重要原则之一。部分地方由于缺乏经验可循、论证不充分,在具体发展军民结合产业中难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比如,有的地方不注意本地工业基础实际,盲目引入高端技术项目,比规模、拼设备、造声势,致使出现园区产业结构同质化、重复建设等问题。又如,有的地方名为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实际上搞“圈地“活动,严重偏离军民融合发展初衷。
西安高新区在统筹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上,强调要以国家总体功能布局为依据,结合区域优势和已有产业基础来确定发展方向,突出规划的缜密周全,总体思路清晰,主导产业定位合理,产业园区功能区划明确,凸显自身特色,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问题。
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建设重在“要素融合”
要素融合是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建设的关键,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是要素融合的基本载体。居民结合产业园区建设不是简单的“军”与“民”两大领域各要素资源的“物理叠加”,而是要通过全面推进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各个方面的融合,实现园区内外既有“军”与“民”两大领域资源的“最优配置”。
西安高新区秉持“市场大家建,资源大家用”的理念,通过科技大市场统筹科技资源,建立起以公益性和开放性为基础的平台架构和共享机制,打破了平台间的分割壁垒,减少了平台的重复建设,使“分散、分割、分离”的要素资源高效集聚,让“沉睡的、半睡半醒的”要素资源“活起来”,实现了区域内全要素资源的统筹利用,极大提升了融合的层次和水平。
民营企业参与军民同和重在“渠道搭建”
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是军民融合不可或缺的环节。军民融合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受到融合渠道多寡和难易的影响,尤其在“民参军”方面,主要存在两大困难,一是参军路径窄,以民营企业办理“四证”为例,手续繁琐、周期长、费用高,是其进图军工领域的主要难点。二是军民信息不对称,民营企业难以获得军品市场的需求信息,无法及时参与到军品的科研生产上来。
西安高新区通过线下与线上(实体展示与视频宣传)相结合,编制发布民用高新技术推介目录等方式,深入挖掘军地双方供需信息;积极加强与军代表联络,拓宽军地双方接触渠道,力促军队所需与企业所能有效对接;着手创立“漩涡”孵化中心,为民营企业提供便捷参军通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参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