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技术概述
1.1 技术关键词
农业物联网
1.2 技术概念
农业物联网(AgriculturalInternetofThings,AIoT)是指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各种传感器、智能设备和系统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综合性技术体系。它通过在农田、温室、畜舍等环境中部署各种传感器,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湿度、营养成分等传感器,来实时监测和收集环境数据,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中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
基于这些数据,农民可以更加精准地管理农业生产,例如调整灌溉量、施肥量、控制温度和湿度等,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此外,农业物联网还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例如自动喷灌、自动通风、自动喂食等,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总之,农业物联网是将物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一个新兴领域,其目的是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
1.3 技术背景
农业物联网是现代农业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它通过将各种传感器、智能设备和通信网络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了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精确监测和管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期,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农业物联网开始逐渐兴起,并在21世纪初得到了广泛应用。
农业物联网的核心原理在于利用各类传感器收集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气温等环境数据,再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传输至中央处理系统,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控。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如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农业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了从大田作物种植到设施园艺,再到畜禽养殖等多个方面。通过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还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尽管农业物联网带来了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高昂的初期投资成本、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及可能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此外,农业物联网的发展也对相关产业产生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影响,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但同时也加剧了城乡数字鸿沟问题。
未来,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物联网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有望进一步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全面升级。在市场竞争方面,目前农业物联网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和传统农业企业参与竞争,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
2. 趋势分析
2.1 研究方向分析
2.1.1 学术论文发表趋势
图片来源:技术发展分析报告
2.1.2 相关论文列举
篇名 | 作者 | 刊名 | 发表时间 |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研究 | 恩波热尔灯 | 办公自动化 | 2024 |
新农科视域下专业学位硕士农业物联网课程案例教学改革 | 谭峰, 田芳明, 陈争光, 刘传明, 富爽 | 农机使用与维修 | 2024 |
农业物联网系统中测控技术的应用及性能优化研究 | 王书艳, 王红军 |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 2024 |
“岗课赛证”融合背景下农业物联网虚实结合实训平台建设研究 | 崔明, 耿飞, 蒋其友, 李娜, 刘梅 | 智慧农业导刊 | 2024 |
农业物联网采集装置及使用方法的研究与优化 | 刘卫民 | 中国农机装备 | 2024 |
农业物联网实验室建设与应用 | 高倩文, 阳会兵 | 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24 |
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高职农业物联网工程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 崔明, 蒋其友, 耿飞, 李娜, 李国晓 | 智慧农业导刊 | 2024 |
基基于于NB-IoT的农业物联网智能灌溉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 | 张瑞斌 | 现代农业研究 | 2024 |
基于边缘计算与农业物联网的温室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 普金安, 白华飞, 孙石凤, 李有荣, 徐国富, 张翠英, 王婷, 杨琳琳 | 南方农业 | 2024 |
基于CiteSpace的农业物联网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 张文娟, 邵慧敏, 卢梁彦 | 安徽农业科学 . | 2024 |
2.1.3 研究方向概述与特征
以上图形显示,在农业物联网技术领域中,智慧农业作为核心概念,涵盖了多个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技术手段。其中,无人机植保、自动收割、智能施肥和病虫害预警等技术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精准度,而农场管理则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技术来实现整体优化。在底层技术支撑方面,传感器是关键环节,温湿度、光照度、CO2浓度、土壤pH值和风速风向等传感器的应用使得农业环境监测更加全面和准确。农业物联网技术则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技术,数据采集、远程监控、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功能模块共同构成了智能化的农业生产管理系统。此外,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Zigbee、LoRaWAN、蓝牙、Wi-Fi和NFC等通信技术提供了多样化的连接方式,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总体来看,当前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多种技术和手段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面监测和精细化管理。这一技术领域的特征表现为高度集成化、精准化和自动化,通过综合应用各种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从环境监测到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智能化,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1.4 研究方向重心变化比对
2.1.5 高成长研究方向简析
通过以上堆叠折线图可以看出,在过去十年间,智慧农业这一研究方向的论文数量呈现出了显著的增长趋势。从最初的几乎零篇到近年来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在2021年至2024年间,智慧农业的研究热度持续攀升,成为该技术领域内最为炙手可热的研究方向之一。
同样地,农业物联网作为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论文数量也经历了波动性增长。尽管从2020年开始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显示出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农业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和影响力逐渐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
相比之下,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传感器等研究方向虽然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增速相对平稳,没有出现如智慧农业或农业物联网那样的爆发式增长。这表明这些技术虽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尚未达到像智慧农业那样成为主流研究热点的程度。
此外,农业信息化、环境监测、云计算等研究方向也展现出了一定的增长潜力,尤其是在环境监测方面,近年来论文数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反映了当前社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通过对过去十年间各研究方向的论文数量变化趋势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智慧农业和农业物联网是该技术领域内最具增长潜力和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加,预计这两个方向的研究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并引领整个农业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2.2 技术应用分析
2.2.1 专利法律状态分布
2.2.2 专利发展轨迹
2.2.3 发展轨迹分析
基于当前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农业物联网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从2015年的101件申请数量逐步上升至2020年的660件,这表明该领域内的技术创新活动非常活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尝试。尽管在2021年之后申请数量有所下降(从731件降至2024年的284件),但整体上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同时,专利授权率的变化也值得关注。在2015年至2019年间,授权率基本维持在53%到73%之间,显示出较为稳定的授权比例。然而,在2020年和2021年,授权率达到了73%,达到一个高峰,这可能意味着在这两年中提交的专利申请质量较高,或审查标准相对宽松。到了2022年和2023年,授权率略有下降至65%和63%,而2024年的授权率则显著下降到42%,这可能反映了该年度内提交的专利申请可能面临更严格的审查标准或者其技术新颖性、实用性等方面遇到了更多挑战。
总体而言,农业物联网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自2015年以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反映了该领域技术发展迅速且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随着申请数量的波动以及授权率的起伏变化,可以推测未来几年内该领域内的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同时也需要关注专利审查政策的变化对申请策略的影响。
2.3 技术成熟度分析
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可以预测当前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正在经历显著的增长和成熟。从2015年到2023年,每年的论文发布数量持续增加,从最初的184篇增长至512篇,显示出学术界对该领域的高度关注。同时,技术成熟度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15年的66.55%逐步提升至2023年的91.03%,这表明农业物联网技术正逐渐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
特别是在2020年至2023年间,技术成熟度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跃升,由72.02%迅速增至91.03%,反映出该领域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此外,2024年和2025年的技术成熟度继续提高,分别达到93.55%和94.53%,预示着农业物联网技术已接近完全成熟阶段。考虑到2025年后论文发布数量为零,这可能意味着该技术已进入稳定应用期,不再有大量新的研究论文发表,而是更多地集中在技术优化和市场推广上。
总体来看,农业物联网技术正朝着更加成熟和广泛应用的方向发展,未来几年内有望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的大幅提升。
3. 竞合分析
3.1 研发竞合分析
3.1.1 研发头部机构
3.1.2 头部机构比对分析
机构名称 | 论文数量 |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 13 |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 13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 11 |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10 |
河北农业大学 | 10 |
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10 |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 | 10 |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9 |
天津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9 |
山东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9 |
深入分析所掌握的数据后可发现,在农业物联网这一研究方向上,各机构的科研活动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特点。首先,从整体趋势来看,大部分机构在2017年至2021年间的研究投入显著增加,这表明农业物联网技术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中,增量最大的机构是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从2020年开始,该学院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投入迅速增长,尤其是在2024年预计将达到5篇论文,显示出其对该研究方向的持续关注和资源投入。
具体而言,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在2020年的研究投入仅为1篇论文,而到了2024年预计将达到5篇,增幅明显。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该学院在农业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研究能力不断提升,也体现了其对新兴技术领域的敏感度和前瞻性。相比之下,其他机构如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虽然也有一定的研究投入,但其年度间的变化幅度较小,且总体研究规模相对有限。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尽管不同机构在农业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研究投入存在差异,但整体上该领域的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显著增长,表明农业物联网作为一项融合了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新技术,正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精准化,也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分析所掌握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研发竞争正在逐步加剧,尤其是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表现尤为突出。这预示着未来该领域将有更多创新成果涌现,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机构和个人加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共同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2 应用竞合分析
3.2.1 应用头部企业
3.2.2 头部企业比对分析
单位名称 | 申请数量 |
江苏龙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13 |
深圳市双赢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13 |
江苏天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11 |
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10 |
南京泰慧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10 |
南京龙渊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10 |
西充县金科种养殖有限公司 | 10 |
江西正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 9 |
湖南元想科技有限公司 | 9 |
秦皇岛市林鹰科技有限公司 | 9 |
从已有的数据分析来看,在农业物联网这一技术领域,各机构的研发竞争呈现出不同的态势。首先,江苏龙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2018年和2022年分别有12件和1件专利申请,显示出其在特定年份内的研发活跃度。其次,南京泰慧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南京龙渊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及西充县金科种养殖有限公司等机构也在某些年份内表现出较高的专利申请量,特别是在2020年和2021年,这些机构的专利申请活动有所增加。
然而,综合考量各个机构历年来的专利申请总量及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增量最大的机构为南京泰慧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其在2020年申请了10件专利,成为当年该领域内专利申请最多的机构之一。这表明南京泰慧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特定时期内对农业物联网领域的研发投入显著增加,显示出其在该技术领域的积极布局和战略规划。
整体来看,尽管部分机构在个别年份内展现出较高的专利申请量,但大多数机构的专利申请活动较为平稳,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这可能反映了该领域内技术研发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也说明该领域的研发竞争相对有序,尚未出现明显的垄断或寡头现象。此外,南京龙渊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西充县金科种养殖有限公司以及江苏龙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机构的专利申请活动也显示出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表明这些机构在农业物联网领域的长期投入和关注。
总体而言,从已有的数据分析来看,农业物联网领域的研发竞争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多家机构均在该领域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这不仅体现了该领域的广阔发展前景,也为未来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区域竞合分析
3.3.1 应用专利区域分布
3.3.2 应用变化比对分析
地域 | 申请数量 |
江苏 | 431 |
广东 | 379 |
山东 | 299 |
安徽 | 277 |
浙江 | 212 |
四川 | 188 |
河南 | 162 |
陕西 | 139 |
黑龙江 | 115 |
河北 | 113 |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江苏省在农业物联网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表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尽管江苏省在2015年的专利数量相对较少,但自2016年起,其专利申请数量迅速攀升,至2020年达到峰值67件,之后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这表明江苏省在该技术领域的研发活动非常活跃,且具有持续增长的动力。
对比其他省份,广东省同样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在2020年和2021年达到了专利申请的高峰,分别为78件和88件。然而,从整体趋势来看,广东省的专利申请数量在2022年后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可能反映了该省在这一阶段的研发重点或资源分配有所调整。
山东省的表现也值得注意,该省的专利申请数量在2020年实现了显著增长,达到了68件,随后几年虽有波动,但总体上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这显示出山东省在农业物联网技术方面的持续投入和重视。
相比之下,河南省和陕西省虽然在2015年至2019年间专利申请数量相对较低,但在2020年后开始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21年和2022年,这两省的专利申请数量均有明显增加。这可能预示着未来这些地区在农业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将逐步增强。
综合上述分析,江苏省和广东省是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的主要区域,其中江苏省在该领域的研发投入和产出均表现突出,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然而,随着其他省份如河南省和陕西省的专利申请数量逐渐增多,该领域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未来可能出现更多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
4. 机会分析
序号 | 机会名称 | 机会描述 | 生成依据 | 分析类型 |
1 | 基于边缘计算的农业物联网数据处理平台 | <需求背景>随着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大量传感器产生的数据需要高效处理。<解决问题>当前系统中存在数据处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实现方式>通过引入边缘计算技术,在靠近数据源的地方进行初步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指标>减少数据传输延迟至100ms以内,提高数据处理速度30%以上。<应用场景>适用于大规模农田环境监测、温室环境控制等。<创新点>结合边缘计算与农业物联网,提升系统的实时响应能力。 | 1.论文《农业物联网系统中测控技术的应用及性能优化研究》指出数据处理效率不高是现有系统面临的问题之一;2.论文《基于边缘计算与农业物联网的温室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展示了边缘计算在农业物联网中的应用潜力。 | 融合分析 |
2 | LoRa+5G融合通信模块 | <需求背景>农业物联网设备通常分布在广阔的地理区域内,对无线通信技术有较高要求。<解决问题>解决传统无线通信技术覆盖范围有限、功耗高的问题。<实现方式>开发一种结合LoRa和5G技术的新型通信模块。<技术指标>通信距离达到10km以上,电池寿命延长至5年以上。<应用场景>适用于远程农田监控、智能灌溉系统等。<创新点>利用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提供更稳定、高效的通信解决方案。 | 1.论文《基于LoRa+5G的低成本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设计》提出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智能化农业物联网系统;2.论文《基于LoRa的智慧农业环境监测系统设计》强调了LoRa技术在远距离传输和低功耗方面的优势。 | 融合分析 |
3 | 基于边缘计算的温室环境监测系统 | <需求背景>随着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温室环境监测系统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解决问题>当前温室环境监测系统存在数据处理效率低、响应速度慢等问题。<实现方式>通过引入边缘计算技术,将部分数据处理任务下放到边缘设备上进行,减少云端的数据传输量,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技术指标>系统需支持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处理延迟不超过1秒,数据传输稳定性达到99%以上。<应用场景>适用于大规模温室种植基地,特别是在网络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区。<创新点>结合边缘计算与农业物联网技术,提升温室环境监测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 论文《基于边缘计算与农业物联网的温室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中提到,针对温室作业环境分散复杂监控系统不易进行大规模部署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边缘计算与农业物联网的温室环境监测系统(GEMS)。 | 技术发展 |
4 | NB-IoT智能灌溉控制系统 | <需求背景>传统灌溉方式存在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亟需智能化解决方案。<解决问题>通过NB-IoT技术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提高灌溉效率并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方式>利用NB-IoT技术实现远程数据传输,结合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传感器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算法实现智能调控。<技术指标>系统需支持远程监控和控制,数据传输距离超过10公里,灌溉效率提高30%以上。<应用场景>适用于各种规模的农田灌溉,特别是水资源紧张的地区。<创新点>结合NB-IoT技术和先进的数据分析算法,实现精准灌溉。 | 论文《基基于于NB-IoT的农业物联网智能灌溉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在提高灌溉效率和减少水资源浪费方面效果显著。 | 技术发展 |
5 | 基于LoRa的智慧农业环境监测系统 | <需求背景>当前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存在传输距离短、功耗高以及无法满足远距离监测和长期运行的要求等问题。<解决问题>设计一款基于LoRa技术的智慧农业环境监测系统,以实现农业种植场地的环境参数远程监测和科学调控。<实现方式>该系统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其中感知层负责采集环境参数数据,网络层实现数据传输和通信,应用层负责数据处理和决策支持。<技术指标>通过LoRa技术,实现远距离传输(2100m以内)和低功耗的目标,使得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应用场景>适用于大区块水田等需要远程监测和控制的农业生产场景。<创新点>利用LoRa技术解决了传统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存在的传输距离短和功耗高的问题。 | 1.论文《基于LoRa的智慧农业环境监测系统设计》指出,现有的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存在传输距离短、功耗高等问题。2.论文中提到,通过LoRa技术实现了远距离传输和低功耗的目标,使得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3.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准确监测环境参数并实现远程控制,对于推动农业物联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技术比对 |
6 | SSA-Elman神经网络温室温湿度预测模型 | <需求背景>有效获取日光温室的温湿度变化趋势对实现温室环境精准调控至关重要。<解决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麻雀搜索算法(SSA)优化Elman神经网络的温室温湿度环境预测模型,提高温度和湿度的预测精度和可靠性。<实现方式>采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方法筛选出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作为输入变量,利用麻雀搜索优化算法对Elman神经网络模型参数进行优化调整。<技术指标>对温度的预测指标均方根误差为0.592、平均绝对误差为0.320、决定系数为0.963;对湿度的预测指标均方根误差为0.120、平均绝对误差为2.530、决定系数为0.972。<应用场景>适用于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中的温湿度预测。<创新点>结合了麻雀搜索算法和Elman神经网络,提高了温湿度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 | 1.论文《基于SSA-Elman的日光温室温湿度预测模型的研究》提出了基于麻雀搜索算法(SSA)优化Elman神经网络的温室温湿度环境预测模型。2.研究结果显示,SSA-Elman模型对温度和湿度的预测精度较高,可以有效用于对日光温室温湿度进行精准预测。3.该模型为未来温室环境的精准调控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 技术比对 |
5. 应用发展
5.1 技术应用前景
基于所掌握的数据,通过对当前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竞合等多个方面的深入对比分析,可以预见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从技术成熟度的角度来看,农业物联网技术已经从理论研究走向了实际应用阶段,技术成熟度从2015年的66.55%提升至2023年的91.03%,并且预计在2025年达到94.53%。这表明农业物联网技术正在逐步成熟,具备了大规模应用的基础条件。
其次,从研究投入和专利申请的角度来看,农业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以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其在农业物联网领域的研究投入从2020年的1篇论文增长到2024年的5篇,显示出该学院对这一技术领域的持续关注和投入。同时,南京泰慧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2020年和2021年专利申请量显著增加,显示出其对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积极布局和战略规划。这种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为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再者,从地区分布来看,江苏省和广东省在农业物联网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表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特别是江苏省,其专利申请数量从2016年的快速增长到2020年的峰值67件,显示出该省在该领域的持续投入和重视。然而,河南省和陕西省等其他省份的专利申请数量也在逐年增加,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更多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这种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最后,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智慧农业和农业物联网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根据论文数量的变化趋势,智慧农业和农业物联网已成为最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物联网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有望进一步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全面升级。
综上所述,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未来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农业物联网技术将在现代农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的大幅提升。
5.2 技术发展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显著的发展潜力。针对适用对象的具体情况,我们提出以下技术发展建议:
1.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
适用对象:农业企业、科研机构
建议:
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借鉴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和南京泰慧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成功经验,加大对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发投入,确保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
鼓励跨学科合作:加强信息技术、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合作,促进技术交叉融合,加速技术创新步伐。
2.推动技术应用,实现规模化推广
适用对象:农业企业、地方政府
建议:
建设示范项目:在江苏、广东等地建设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项目,展示其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的优势,吸引更多地区和企业的关注。
政府引导和支持: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补贴和技术支持,鼓励农业企业采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动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3.培养专业人才,构建人才梯队
适用对象:高校、职业学校
建议:
开设相关课程:在农业院校和职业学校增设农业物联网相关课程,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
产学研结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让在校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项目,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强化数据安全,保障技术应用
适用对象:农业企业、科研机构
建议:
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针对农业物联网可能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促进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5.推动区域合作,形成竞争优势
适用对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
建议:
区域协作:鼓励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形成区域协同效应。
打造产业集群: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打造农业物联网技术产业集群,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通过上述建议的实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将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声明
► 本报告所涉及学术信息、组织信息、专利信息等,均来自公开网络或第三方授权。本着严谨科学的原则,科易网尽可能收集与分析有关的必要信息,但不保证信息充分及准确:使用人应知悉,公开信息错误及未知信息可能影响结论的准确性。如相关权利人发现信息错误,可与本报告发布人或制作人联系。
► 本报告中的分析、判断和结果受时间、范围等限制条件及相关假设条件的限制,报告使用人应当充分考虑假设、限制条件、特别事项说明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 本报告不提供法律性、专业性的意见或建议,也不是基于法律性或专业性观点而作出的, 如须获得专业建议请咨询相关专家。
► 科易网拥有并保留本报告著作权等相关权利。转载、引用等应取得科易网同意。
报告内容均由科易网AI+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数智化应用工具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