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2025年4月器官芯片研发动态
2025-05-12 233

概况

本季度学术动态共报导了 25家高校院所 的 50条学术动态,覆盖 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类器官研究、器官芯片技术 等各学科领域,报导了 30余个研究团队,获得了 多项重要科研成果。

具体而言,本季度的学术动态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清华大学 和 北京大学 等顶尖高校在类器官与器官芯片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清华大学机械系与北京大学合作研发的3D打印肝类器官用于肝衰竭治疗研究。

  2. 中国科学院 在多个方向上展现了强大的科研实力,包括血管化胎盘类器官构建、水凝胶介导的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研究等,共计贡献了 8项成果。

  3. 上海科技大学 报道了多项神经类器官相关研究,如建立脊髓三叉神经核团特异脑类器官模型、丘脑类器官模型等,体现了该校在脑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4. 南方医科大学 和 复旦大学 各自开展了软骨类器官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神经类器官/脑组织冻存新技术等研究,进一步推动了类器官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5. 东南大学 在器官芯片领域表现突出,不仅开发了多种心脏器官芯片,还参与完成了全球首次太空血管组织芯片空间飞行实验。

此外,其他高校如 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内蒙古大学 等也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涉及胆管树干细胞类器官、耳蜗器官芯片、小肠类器官治疗机制等多个方向。

综上所述,本季度学术动态展示了我国在类器官与器官芯片领域的快速发展,研究成果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及临床应用等多个层面,为未来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研究领域

应用场景

目标市场

3D打印肝类器官

生物医药领域

肝衰竭治疗研究

医院、生物医药领域企业

个体化脑瘤类器官模型

癌症研究领域

个性化医疗预测

基因治疗机构、医院

人类背根神经节类器官

神经科学领域

神经发育研究

生物医药领域企业、科研机构

软骨类器官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

骨科与再生医学领域

软骨再生靶点鉴定

制药公司、骨科医疗器械企业

干细胞神经分化和脑类器官

神经科学领域

肥胖和抑郁发病机制研究

精神健康研究机构、制药公司

器官芯片用于药理学分析

药物研发领域

药物筛选与毒性测试

制药公司、药物研发机构

经内镜消化系统类器官培养专家共识

消化内科领域

恶性肿瘤组织取样及类器官培养

医院、生物技术公司

神经类器官/脑组织冻存新技术

神经科学领域

脑科学研究与保存

脑科学研究机构、医院

尿路上皮器官芯片

泌尿系统研究领域

尿流微环境模拟

泌尿系统疾病研究机构、医疗器械公司

人肝内胆管癌类器官培养与鉴定标准

癌症研究领域

胆管癌类器官培养与鉴定

癌症研究机构、医院

小肠类器官治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消化内科领域

肠道疾病治疗研究

医院、生物技术公司

结直肠癌类器官模型

癌症研究领域

体外药物筛选和药效评价

制药公司、癌症研究机构

腺病毒呼吸道类器官感染模型

病毒学研究领域

病毒感染机制研究

病毒研究机构、制药公司

QCM细胞芯片

生物传感器领域

细胞行为监测

生物技术公司、医疗器械企业

电子皮肤柔性传感器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

心脏类器官远程监控

医疗器械公司、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机构

骨痂类器官

骨科领域

超速骨再生研究

骨科医疗器械企业、医院

肝脏-胰岛互作仿生模拟

代谢疾病研究领域

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研究

制药公司、代谢疾病研究机构

  • 以上梳理是基于提供的研发动态信息,实际应用场景和目标市场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研究成果的详细内容和市场需求进一步确定。

  • 目标市场的建议是基于研究成果可能的应用领域和潜在的市场需求。

  • 对于具体的合作机会和商业化路径,建议研究人员与相关企业或机构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报导中的高校院所

高校院所

研究动态

资讯来源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机械系孙伟、庞媛课题组与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邓宏魁团队合作研发3D打印肝类器官用于肝衰竭治疗研究

学术动态1

上海科技大学

免化所癌症干细胞研究组与合作者建立一种可预测病人反应的新型个体化脑瘤类器官模型

学术动态2

中国科学院

研究揭示人类背根神经节发育转录调控机制并构建人类背根神经节类器官

学术动态3

北京师范大学

吴倩课题组与合作者在《Cell》发文,揭示人类背根神经节发育转录调控机制并构建人类背根神经节类器官

学术动态4

南方医科大学

白晓春/高学飞团队开发人软骨类器官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鉴定软骨再生新靶点

学术动态5

同济大学

李维达/张振宁团队利用干细胞神经分化和脑类器官研究肥胖和抑郁恶性循环的发病机制

学术动态6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我校学者在《TrAC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发表器官芯片用于药理学分析发展趋势的论述

学术动态7

四川大学

消化内科团队牵头制定经内镜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组织取样及类器官培养专家共识

学术动态8

东南大学

逐梦“器官芯片” 创造四项“第一”

学术动态9

复旦大学

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邵志成团队开发了多种神经类器官/脑组织冻存新技术

学术动态10

厦门大学

学院组织《芯片世界中的创新启蒙》课程师生前往厦门天马微电子参观学习

学术动态11

上海交通大学

芯片遇见器官,赋予结构与功能:基于尿流微环境的尿路上皮器官芯片

学术动态12

青岛大学

我校王栋和李菁团队参与起草的《人肝内胆管癌类器官培养与鉴定》团体标准获批发布

学术动态13

内蒙古大学

我国学者在小肠类器官治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学术动态14

北京大学

汤富酬/付卫课题组合作建立基于人类结直肠癌类器官模型的体外药物筛选和药效评价平台

学术动态15

暨南大学

Journal of Virology│我院张其威教授团队建立腺病毒呼吸道类器官感染模型,揭示人55型腺病毒引起高致病性的机制

学术动态16

太原理工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与上海韬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类器官与器官芯片”项目启动

学术动态1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科研新进展】化学与药学院裴志超教授团队在QCM细胞芯片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学术动态18

中国聚合物网

莫纳什大学程文龙教授《Nat. Commun.》: 基于电子皮肤的柔性传感器用于心脏类器官的“脉动”的远程无线监控

学术动态19

浙江大学

基础医学院欧阳宏伟课题组体外构建“骨痂”类器官,促进超速骨再生

学术动态20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

大连化物所利用类器官芯片实现人体肝脏-胰岛互作仿生模拟--沈阳分院

学术动态21

研究团队及其研究成果

高校院所

团队名称

团队带头人

团队成员

研究成果

清华大学

机械系孙伟、庞媛课题组

孙伟、庞媛


与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邓宏魁团队合作研发3D打印肝类器官用于肝衰竭治疗研究

上海科技大学

免化所癌症干细胞研究组



与合作者建立一种可预测病人反应的新型个体化脑瘤类器官模型

中国科学院

未知团队



研究揭示人类背根神经节发育转录调控机制并构建人类背根神经节类器官

北京师范大学

吴倩课题组

吴倩


与合作者在《Cell》发文,揭示人类背根神经节发育转录调控机制并构建人类背根神经节类器官

南方医科大学

白晓春/高学飞团队

白晓春、高学飞


开发人软骨类器官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鉴定软骨再生新靶点

同济大学

李维达/张振宁团队

李维达、张振宁


利用干细胞神经分化和脑类器官研究肥胖和抑郁恶性循环的发病机制

成都中医药大学

未知团队



我校学者在《TrAC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发表器官芯片用于药理学分析发展趋势的论述

四川大学

消化内科团队



牵头制定经内镜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组织取样及类器官培养专家共识

东南大学

未知团队



逐梦“器官芯片” 创造四项“第一"

复旦大学

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邵志成团队

邵志成


开发了多种神经类器官/脑组织冻存新技术

厦门大学

未知团队



学院组织《芯片世界中的创新启蒙》课程师生前往厦门天马微电子参观学习

上海交通大学

未知团队



基于尿流微环境的尿路上皮器官芯片

青岛大学

王栋和李菁团队

王栋、李菁


参与起草的《人肝内胆管癌类器官培养与鉴定》团体标准获批发布

内蒙古大学

未知团队



我国学者在小肠类器官治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北京大学

汤富酬/付卫课题组

汤富酬、付卫


合作建立基于人类结直肠癌类器官模型的体外药物筛选和药效评价平台

暨南大学

张其威教授团队

张其威


建立腺病毒呼吸道类器官感染模型,揭示人55型腺病毒引起高致病性的机制

太原理工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与上海韬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启动“类器官与器官芯片”项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化学与药学院裴志超教授团队

裴志超


在QCM细胞芯片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聚合物网

莫纳什大学程文龙教授团队

程文龙


基于电子皮肤的柔性传感器用于心脏类器官的“脉动”的远程无线监控

浙江大学

基础医学院欧阳宏伟课题组

欧阳宏伟


体外构建“骨痂”类器官,促进超速骨再生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

大连化物所团队



利用类器官芯片实现人体肝脏-胰岛互作仿生模拟

总结

【结语】
近年来,器官芯片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展现了其在基础研究、疾病模型构建、药物筛选及个性化医疗等多方面的巨大潜力。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合作研发的3D打印肝类器官用于肝衰竭治疗,到多种脑类器官模型的建立及其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再到软骨、骨骼肌、耳蜗、视网膜等多种组织器官芯片的成功构建,这些成果不仅深化了对人类生理和病理机制的理解,还为新药开发和精准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此外,基于类器官芯片的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炎症性血脑屏障可视化技术以及太空实验的应用探索,进一步拓展了该领域的应用场景和技术边界。值得注意的是,标准化建设(如《人肝内胆管癌类器官培养与鉴定》团体标准的发布)和跨学科合作(如生物芯片与柔性传感器的结合)也为器官芯片技术的规范化发展和产业化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材料科学、微流控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的深度融合,器官芯片有望实现更高程度的功能模拟和临床转化,为解决重大医学难题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


报告内容均由科易网AI+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数智化应用工具生成,仅供参考!

关键词:器官,芯片,概况,本季度
相关文章
  • 2025年4月数字技能图谱专利技术
    技能,专利技术,概况,汇总
    2025-05-15
  • 2025年4月数字技能图谱学术动向
    技能,学术,动向,概况
    2025-05-15
  • 2025年4月数字职业认证专利技术
    职业,专利技术,概况,汇总
    2025-05-15
生物科技与医疗

关于“生物医药”领域的情报快讯、技术分析、产业分析等资料参考

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