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技术概述
1.1 技术关键词
手性合成
1.2 技术概念
手性合成(ChiralSynthesis)是指在化学反应或合成过程中,有目的地生成具有特定手性(光学活性)的化合物的技术和方法。手性分子是指那些因结构中存在不对称中心(如碳原子上连接四个不同的取代基),从而无法与其镜像重合的分子。这些分子通常以两种互为镜像的形式存在,称为对映体(enantiomers)。手性合成的目标是选择性地制备其中一种对映体,或者同时控制多种手性中心的构型。
手性合成在药物化学、材料科学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生物活性分子(如药物)只具有单一手性形式才具有所需的生理活性,而另一种对映体可能无效甚至有毒。因此,开发高效、高选择性的手性合成方法是现代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手性合成可以通过以下几种主要方式实现:
1.不对称合成:通过使用手性催化剂或手性试剂,在反应中直接引入手性信息。
2.手性辅剂法:利用外加的手性辅剂与底物结合,引导目标产物的手性形成。
3.手性拆分:将外消旋混合物分离成纯的手性对映体,但这种方法通常不用于直接制备单一手性产物。
4.生物催化:利用酶等生物催化剂的高度立体选择性来实现手性合成。
总之,手性合成的核心在于控制化学反应中的立体选择性,以确保目标产物具有期望的手性构型。这一领域的发展推动了医药、农药以及其他精细化学品的精准制造。
1.3 技术背景
手性合成作为现代化学的重要分支,其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期,当时科学家首次发现分子的手性特性。进入20世纪,随着不对称催化和生物催化的发展,手性合成技术逐渐成熟。核心原理在于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或酶促过程,控制产物的立体构型,以高效制备单一手性异构体。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香料及精细化工等领域,尤其在药物开发中不可或缺,因为许多药物的疗效与其手性密切相关。
手性合成的优势在于能显著提升目标化合物的纯度和选择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少废弃物。然而,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如高成本的催化剂开发、复杂反应条件以及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尽管如此,该技术的社会经济价值不可忽视,它不仅推动了绿色化学的发展,还促进了制药行业的创新。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计算化学的融合,手性合成将更加智能化和精准化,同时全球竞争也将加剧,企业需在研发效率和市场适应性上持续突破,以保持领先地位。
2. 趋势分析
2.1 研究方向分析
2.1.1 学术论文发表趋势
图片来源:技术发展分析报告
2.1.2 相关论文列举
篇名 | 作者 | 刊名 | 发表时间 |
转氨酶应用于非天然氨基酸手性合成的研究进展 | 刘嘉荔, 张鑫, 杨静文, 张洪斌 | 生命的化学 | 2024 |
次甲基三硼试剂在非对称烯基偕二硼立体选择性合成中的应用研究 | 杨甜甜, 陈都, 张鹏, 刘超 | 有机化学 | 2025 |
金和手性磷酸共催化的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 | 朱晓宇, 杨诗林, 罗宜铭, 李文泽 | 有机化学 | 2025 |
2-取代的3H-吲哚-3-酮类化合物参与的C2位手性吲哚啉-3-酮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 | 乔秀秀, 李倩, 赵世娜, 魏瑞琪, 马桃, 何永辉, 赵晓静 | 有机化学 | 2025 |
具有轴手性化合物的对映选择性合成研究进展 | 赵熙林, 涂星宇, 李宗宣, 董锐, 蒋博, 苗志伟 | 大学化学 | 2024 |
铜催化的手性膦化合物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 | 李晖, 殷亮 | 有机化学 | 2024 |
二苯乙烯C-糖苷的立体选择性合成 | 马文晋, 刘海平, 雷田, 邱海平, 袁嘉遥, 李文玲 | 有机化学 | 2024 |
手性联萘酚功能化柱[5]芳烃的合成及手性识别 | 王繁盛, 李璟雯, 余冬艳, 韦雪琴, 黄雪秋 | 化学试剂 | 2024 |
化学原理驱动的光生物不对称催化研究进展 | 付雨, 钟芳锐 | 合成生物学 | 2024 |
防风中亥茅酚及亥茅酚苷的不对称合成 | 曾涛, 张曙盛, 付建国, 冯陈国 | 有机化学 | 2024 |
2.1.3 研究方向概述与特征
以上图形显示手性合成技术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围绕手性化合物的获取与调控展开,涵盖了多个核心概念及其下位词,体现了该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整体结构来看,核心关键词如“手性拆分”、“不对称催化”、“不对称合成”、“对映选择性合成”和“手性化合物”构成了研究领域的主干,而其下位词则进一步细化了具体的技术路径和应用场景。
研究方向总结
1.手性拆分:通过物理化学手段实现手性化合物的分离,包括色谱法、结晶法、酶解法、膜分离和电泳法等方法,展现了物理化学技术在手性分离中的广泛应用。
2.不对称催化:聚焦于手性配体、金属催化、有机催化、酶催化和光催化的开发与应用,强调了催化体系在构建手性中心中的关键作用。
3.不对称合成:涉及手性诱导、手性辅助、手性试剂、手性催化剂和手性底物的设计与优化,突出了化学反应中手性来源的重要性。
4.对映选择性合成:关注手性控制、手性识别、手性传递、手性放大和手性转化等过程,揭示了手性合成过程中如何实现高效选择性。
5.手性化合物:涵盖手性药物、手性材料、手性分子、手性聚合物和手性液晶等具体应用领域,展示了手性化合物在医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广泛价值。
特征分析
1.多层次递进:从宏观的手性合成策略到微观的具体技术路径,形成了一个由上至下的层次分明的研究框架。
2.技术融合:不同分支之间存在明显的交叉与融合,例如手性拆分技术和不对称催化技术常被结合使用以提高手性化合物的纯度和产率。
3.应用导向:手性化合物的下位词直接指向实际应用场景,表明该领域不仅注重理论创新,还重视技术的实际落地。
4.绿色化趋势:许多技术如酶催化、光催化和膜分离等具有环境友好特性,反映了现代手性合成技术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手性合成技术领域正朝着更加精准、高效和环保的方向发展,其研究内容和技术手段呈现出高度的专业化和多元化特点。
2.1.4 研究方向重心变化比对
2.1.5 高成长研究方向简析
通过以上堆叠折线图可以看出,在过去十年间,该技术领域内的研究方向呈现出了显著的增长趋势。其中,一个特定的研究方向展现出尤为突出的增量变化,其发展轨迹从最初的较低水平逐步攀升至近年来的较高关注点。这一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如何通过特定方法或策略来实现目标产物的手性控制和优化。
回顾整个十年周期,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个研究方向在初期虽然起步较慢,但随着相关理论和技术的进步,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入其中。尤其是在最近几年,该领域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表明它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焦点。这种增长不仅反映了科研人员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也体现了该研究方向在推动行业进步方面的巨大潜力。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这一研究方向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主要是因为它解决了传统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性,并提供了一种更加高效、精准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此外,随着实验技术和数据分析工具的不断革新,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从而加速了研究成果的产出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还出现了多个子分支领域共同发展的情况。这些分支各自专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或者技术细节,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且多元化的知识体系。这说明,尽管整体上存在明显的增长态势,但在具体实施层面依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化分工。
综上所述,通过对上述现象的深入探讨,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该研究方向在未来发展中所具备的重要意义。它不仅代表了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之一,同时也预示着未来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因此,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并参与到这一领域工作的学者而言,这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
2.2 技术应用分析
2.2.1 专利法律状态分布
2.2.2 专利发展轨迹
2.2.3 发展轨迹分析
基于当前的数据分析,手性合成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趋势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和阶段性特征。从整体来看,该领域在2013年至2021年间,专利申请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且授权比例较高,尤其是在2014年和2021年,授权占比分别达到76%和71%,显示出较高的技术成熟度和创新质量。然而,从2022年开始,专利授权数量显著下降,尤其是2023年授权数量仅为14件,授权占比也降至23%,而2024年的授权数量更是为零,这表明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可能面临一定瓶颈或审查标准的调整。
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尽管申请数量在某些年份(如2021年)有所上升,但授权数量并未同步增长,这可能与专利审查的严格程度、技术门槛的提高或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有关。此外,2024年的零授权现象提示该领域可能存在技术突破难度加大、行业关注点转移等问题。
总体而言,手性合成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在过去几年中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活力,但在近期出现了授权数量减少的迹象。未来,该领域的发展需要重点关注技术突破的方向以及如何提升专利质量和授权成功率,同时适应可能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审查环境。
2.3 技术成熟度分析
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可以预测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已趋于稳定并进入成熟期。从2015年至2023年,尽管每年的论文发布数量有所波动,但整体上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表明该领域的研究活动依然活跃。然而,自2024年起,论文发布数量骤降至零,结合技术成熟度始终维持在95%这一高位,这可能意味着手性合成技术已经达到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极限,其核心技术和方法论基本完善,进一步创新的空间有限。
此外,高水平的技术成熟度也暗示了该技术在工业应用中的广泛普及和接受程度较高,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未来几年内,预计该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将集中在优化现有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升产品质量等方面,而非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同时,随着全球对于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加深,手性合成技术可能会朝着更加环保的方向演进,例如开发新型催化剂或改进反应条件以减少废弃物排放。
总体来看,手性合成技术正处于一个稳定且成熟的阶段,短期内难以出现颠覆性的变化,但仍具备通过微调和改良持续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潜力。
3. 竞合分析
3.1 研发竞合分析
3.1.1 研发头部机构
3.1.2 头部机构比对分析
机构名称 | 论文数量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22 |
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13 |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9 |
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 7 |
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 | 7 |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 6 |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6 |
浙江大学化学系 | 6 |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6 |
西安医学院药学院 | 6 |
深入分析所掌握的数据后可发现,在手性合成这一研究方向上,各机构的研发活动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特征。其中,增量最大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从数据来看,中国科学院大学在2016年显著增加了手性合成相关研究的投入,达到了7篇论文,而其他年份的论文数量则相对较少且波动较大。这种集中式的高产年份表明,该机构可能在特定时间段内针对某一关键问题或技术瓶颈展开了集中攻关,从而实现了短期内的突破和产出高峰。
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尽管部分机构如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在个别年份也有较高的论文产出,但整体趋势较为平稳,缺乏持续性的增量表现。这反映出这些机构在手性合成领域的研发资源分配可能较为分散,未能形成规模效应。相比之下,中国科学院大学通过周期性的高强度投入,逐步巩固了其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此外,一些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化学系等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近年来逐渐加大了对这一研究方向的关注。例如,北京大学在2018年后逐步恢复并稳定了每年1至2篇的论文产出,显示出其对该领域的长期战略重视;而浙江大学则在2024年表现出一定的爆发潜力,预计未来将有更多成果涌现。然而,这些机构的增量幅度相较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仍存在一定差距,说明其在手性合成领域的研发竞争力尚需提升。
总体而言,手性合成作为一项重要的化学分支,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不同机构之间的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定型。中国科学院大学凭借其突出的增量表现,已经确立了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而其他高校则需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跨学科合作等方式来缩小差距。未来,随着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涌现,这一领域的研发竞争或将更加激烈,同时也将为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提供重要支撑。
3.2 应用竞合分析
3.2.1 应用头部企业
3.2.2 头部企业比对分析
单位名称 | 申请数量 |
凯特立斯(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 4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3 |
上海弈柯莱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3 |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 3 |
湖北楚维药业有限公司 | 3 |
上海吉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2 |
上海皓元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2 |
上海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 | 2 |
上海迪赛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2 |
凯莱英生命科学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 2 |
从已有的数据分析来看,尽管手性合成这一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应用价值,但从过去几年的数据来看,相关机构的研发投入与成果产出整体呈现出较为保守的状态。大部分单位在早期并未展现出显著的专利申请活动,而近年来虽有部分机构开始逐步增加布局,但整体竞争格局尚未形成明显的头部效应。
增量最大的机构在近五年内通过逐步提升专利申请数量展现了其研发实力的增长趋势。这类机构通常具备较强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敏锐度,在察觉到手性合成领域的潜在机会后迅速调整战略,加大研发投入。这种增量上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企业对技术前沿的关注,也体现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姿态。然而,对比整个行业的发展潜力,这些增量仍显不足,表明多数机构尚未充分认识到手性合成技术的重要性,或因资源限制未能实现更大规模的突破。
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手性合成领域的研发竞争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和行业集中性特征。例如,部分位于医药化工产业发达地区的机构表现出了更积极的研发态势,这可能与其产业链配套完善、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有少数机构由于历史积累和技术优势,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较快增长,成为行业的关注焦点。然而,总体而言,行业内的创新活力仍有待激发,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向产业化转化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学术探索与商业需求依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手性合成技术领域的研发竞争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已有部分机构崭露头角,但整体发展水平与技术潜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未来,随着全球对绿色化学及精准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这一领域的竞争或将更加激烈,而那些能够提前布局并持续加大投入的企业有望在未来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3.3 区域竞合分析
3.3.1 应用专利区域分布
图片来源:技术发展分析报告
3.3.2 应用变化比对分析
地域 | 申请数量 |
江苏 | 85 |
浙江 | 65 |
上海 | 47 |
广东 | 41 |
北京 | 36 |
湖北 | 33 |
山东 | 21 |
辽宁 | 21 |
四川 | 13 |
天津 | 13 |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在手性合成这一技术领域,不同省级区域的研发活动呈现出显著差异和动态变化。整体来看,江苏省在这一领域的研发表现最为突出,其专利数量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并在2023年出现了大幅增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表明江苏已成为手性合成技术研发的核心区域之一,其持续稳定的投入与创新能力为其在此领域的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浙江省近年来的研发活动也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尽管2019年至2021年间专利数量有所上升,但随后几年出现明显回落,特别是在2022年降至较低水平。这种起伏可能反映了当地企业在技术布局上的调整或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相比之下,上海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虽然整体研发规模相对稳定,但在个别年份(如2021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显示出其在关键技术突破方面的潜力。
广东省和北京市的表现则各有特点。广东省的专利数量虽有波动,但总体维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而北京市则在部分年份展现出较高的创新活力,尤其是在2021年实现了显著增长。这两地的研发活动均体现出较强的政策支持和技术积累优势。
此外,湖北、山东、辽宁等省份近年来逐步加大了对这一领域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山东省在2021年后开始发力,专利数量迅速攀升,表明这些地区正积极寻求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然而,从全国范围看,部分省份如四川、天津等地的研发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尚需进一步加强资源投入和技术人才培养。
综合来看,手性合成技术的研发竞争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且科研基础雄厚的地区,如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这些区域凭借成熟的产业链、丰富的科研资源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技术研发方面占据先机。同时,其他省份也在逐渐追赶,试图缩小差距。随着全球制药及精细化工行业对高附加值手性化合物需求的不断增长,预计未来几年这一领域的研发竞争将更加激烈,各地区需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协同创新,才能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
4. 机会分析
序号 | 机会名称 | 机会描述 | 生成依据 | 分析类型 |
1 | 手性碳量子点-酶耦合系统 | 需求背景 | 论文标题:水热炭化合成色氨酸衍生手性碳量子点及其手性识别性能研究。论文标题:化学原理驱动的光生物不对称催化研究进展。 | 融合分析 |
2 | 手性金属有机骨架-硅胶整体柱 | 需求背景 | 论文标题:手性金属有机骨架修饰毛细管硅胶整体柱的制备及其用于手性药物的分离。 | 融合分析 |
3 | 手性联萘酚功能化柱[5]芳烃 | 需求背景 | 论文标题:手性联萘酚功能化柱[5]芳烃的合成及手性识别。 | 技术发展 |
4 | 光酶催化立体选择性氢胺化 | 需求背景 | 论文标题:烯烃还原酶和有机染料协同催化邻二胺的立体选择性生物合成。 | 技术发展 |
5 | 手性磷酸共催化不对称合成 | 需求背景 | 1. 论文《金和手性磷酸共催化的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提到手性磷酸与过渡金属联合催化能够实现单一催化剂难以实现的新反应。2. 该技术已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进展,技术成熟度较高。 | 技术比对 |
6 | 手性碳量子点 | 需求背景 | 1. 论文《水热炭化合成色氨酸衍生手性碳量子点及其手性识别性能研究》提到手性碳量子点在保留碳量子点性质的同时获得手性特征。2. 该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技术成熟度较低。 | 技术比对 |
5. 应用发展
5.1 技术应用前景
基于所掌握的数据,通过对当前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竞合等多个方面的深入对比分析,手性合成技术的应用前景展现出广阔的潜力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从技术成熟度来看,手性合成技术已进入稳定且成熟的阶段,其核心技术框架基本成型,创新空间有限,但通过优化工艺流程、降低成本和提升质量,仍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的价值。此外,随着全球对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加深,该技术正向更加环保的方向演进,例如开发新型催化剂和改进反应条件以减少废弃物排放,这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从竞争格局来看,中国科学院大学凭借其显著的增量表现,在手性合成领域确立了领先地位,而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也在逐步加大投入,显示出对该领域的长期重视。然而,整体上,多数机构的研发活动仍较为保守,行业内的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特别是从专利申请数量的变化来看,2022年以来授权数量的减少可能预示着技术创新面临瓶颈,或受到更严格的审查标准的影响。因此,未来该领域的发展需要聚焦于如何突破技术难题,提升专利质量和授权成功率,同时适应日益严格的知识产权环境。
在区域分布上,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凭借成熟的产业链、丰富的科研资源和良好的政策支持,在技术研发方面占据优势。尤其是江苏省,其在手性合成领域的研发表现尤为突出,专利数量长期保持高位,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相比之下,其他省份如广东、北京、山东等也在逐步加大投入,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然而,部分欠发达省份的研发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技术人才培养,以缩小与领先地区的差距。
从应用角度来看,手性合成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香料及精细化工等领域,尤其在药物开发中不可或缺,因其疗效与手性密切相关。随着全球对精准医疗和高附加值手性化合物需求的增长,该技术的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同时,绿色化学理念的推广也将推动手性合成技术向更加环保的方向发展,例如采用可回收催化剂或开发低能耗生产工艺。总体而言,尽管手性合成技术短期内难以出现颠覆性创新,但通过持续优化和改良,其在工业应用中的价值将进一步显现,为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5.2 技术发展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手性合成技术作为现代化学的重要分支,已经在医药、农药、香料及精细化工等领域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药物开发中不可或缺。然而,从当前技术成熟度和发展趋势来看,手性合成技术已经进入稳定且成熟的阶段,进一步创新的空间有限,但仍有通过优化工艺流程、降低成本和提升质量来创造持续价值的可能性。因此,针对适用对象的具体情况,以下几点技术发展建议可供参考:
首先,针对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开发方面。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周期性的高强度投入,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突破和产出高峰。因此,建议适用对象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应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跨学科合作,聚焦于解决手性合成中的关键问题和技术瓶颈。同时,鼓励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以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技术挑战。
其次,对于企业而言,应当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战略方向。鉴于手性合成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特别是随着全球对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加深,企业应积极探索开发新型催化剂和改进反应条件的新路径,努力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考虑到专利授权数量下降的趋势,企业需要更加注重专利质量和授权成功率,确保技术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此外,还可以考虑与其他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项目,共享资源,分担风险,增强竞争力。
最后,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凭借其成熟的产业链、丰富的科研资源和良好的政策支持,在手性合成领域占据了先机。对于其他省份来说,应当积极借鉴这些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策略。例如,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吸引优秀人才落户,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或者依托现有的产业园区,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同时,还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总之,手性合成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才能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优势,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声明
► 本报告所涉及学术信息、组织信息、专利信息等,均来自公开网络或第三方授权。本着严谨科学的原则,科易网尽可能收集与分析有关的必要信息,但不保证信息充分及准确:使用人应知悉,公开信息错误及未知信息可能影响结论的准确性。如相关权利人发现信息错误,可与本报告发布人或制作人联系。
► 本报告中的分析、判断和结果受时间、范围等限制条件及相关假设条件的限制,报告使用人应当充分考虑假设、限制条件、特别事项说明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 本报告不提供法律性、专业性的意见或建议,也不是基于法律性或专业性观点而作出的, 如须获得专业建议请咨询相关专家。
► 科易网拥有并保留本报告著作权等相关权利。转载、引用等应取得科易网同意。
报告内容均由科易网AI+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数智化应用工具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