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技术概述
1.1 技术关键词
脑机接口材料
1.2 技术概念
【脑机接口材料】是指用于构建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Interface,BCI)系统的各类功能性材料,这些材料在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中起着关键作用。
定义:
脑机接口材料是指能够采集、传输或调控神经信号,并支持神经电信号与电子信号之间高效转换的材料。它们通常用于制造电极、传感器、生物相容性涂层、柔性基底等组件,以实现对大脑活动的监测、解码和反馈控制。
---
关键特性:
1.生物相容性:材料应与人体组织兼容,避免引发免疫反应或炎症。
2.导电性/传感性:具备良好的电导性能,能准确捕捉神经信号。
3.机械柔韧性:与大脑组织具有相似的机械性能,减少因运动产生的损伤。
4.稳定性与耐久性:长期植入体内仍能保持功能稳定。
5.可加工性:便于微纳加工,适配不同类型的脑机接口结构设计。
--
应用领域:
-医疗康复:如帮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神经科学研究:用于研究大脑工作机制。
人机交互:开发新型的人机通信方式。
-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提升沉浸式体验。
--
常见材料类型:
金属电极材料:如铂、金、铱等。
导电聚合物:如聚吡咯、聚苯胺等。
碳基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
柔性高分子材料:如PDMS、Parylene等。
纳米材料:如氧化锌纳米线、二氧化钛等。
--
总结:
脑机接口材料是实现脑机接口技术的基础,其性能直接影响系统的信号质量、安全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新型高性能材料的不断涌现,正在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向更安全、更精准、更广泛的应用方向发展。
1.3 技术背景
脑机接口材料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随着神经科学与电子技术的进步,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其核心原理是通过电极或传感器将大脑神经信号转化为可处理的数据,实现人与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康复、军事监测及消费电子等领域,尤其在瘫痪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方面展现出显著潜力。尽管具备高精度与低延迟等优势,但目前仍面临生物相容性差、信号稳定性不足等问题。社会经济层面,脑机接口推动了医疗产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催生新的商业模式。未来,随着材料科学与算法优化的突破,技术将更加成熟,市场竞争也将日趋激烈。
2. 趋势分析
2.1 研究方向分析
2.1.1 学术论文发表趋势
图片来源:技术发展分析报告
2.1.2 相关论文列举
篇名 | 作者 | 刊名 | 发表时间 |
基于锥形光纤-超柔电极的神经接口光电伪影分析 | 师亚洲, 2徐明亮, 2马浩然, 2彭建亚3倪剑光3何飞 | 中国激光 | 2025 |
啮齿动物自我梳理行为调控的神经基质(英文) | 李关卿, 路蝉伊, 尹苗苗, 王鹏, 张蓬波, 吴家梁, 王文强, 王鼎, 王孟月, 刘佳涵, 林星翰, 张健旭, 王振山, 余逸群, 张云峰 |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 | 2024 |
再生外周神经接口功能的早期临床研究及相关文献分析 | 王振中, 杨勇, 王扬, 王志新 | 中华手外科杂志 | 2024 |
PEDOT∶PSS/氧化石墨烯柔性多通道电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熊健, 严胜昌, 侯成义, 王宏志, 李耀刚, 张青红 | 化工新型材料 | 2023 |
柔性神经电极植入工具的振动植入参数研究 | 胥浩天, 张文光, 贺雨欣, 许李悦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
用于辅助柔性神经电极深度植入的槽形截面硅针的设计 | 贺雨欣, 张文光, 许李悦, 周旭晖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 2022 |
辅助柔性神经电极植入的T形截面涂层的优化设计 | 许李悦, 张文光, 贺雨欣, 周旭晖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 2021 |
侵入式柔性神经电极的植入策略 | 贺雨欣, 张文光, 许李悦, 周旭晖 | 医用生物力学 | 2021 |
用于长期神经电生理记录的自伸展电极阵列(英文) | 王璐璐, 谢泽鑫, 钟成, 唐永强, 叶丰明, 王立平, 鲁艺 | 物理化学学报 | 2020 |
植入式神经微电极 | 杨丹, 刘妍, 钟正祥, 田宫伟, 樊文倩, 王宇, 齐殿鹏 | 材料导报 | 2020 |
2.1.3 研究方向概述与特征
以上图形显示,脑机接口材料技术领域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特征,涵盖从材料选择到功能实现的多个关键环节。外层关键词如“神经界面材料”、“脑电信号材料”、“生物电子材料”等,代表了该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而内层关键词则具体反映了各方向下的技术路径和材料类型。
从研究方向来看,当前技术领域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性能与兼容性:如“神经界面材料”和“脑植入材料”强调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柔性和长期稳定性,体现了对植入式设备安全性和持久性的重视。
2.信号采集与传输:以“脑电信号材料”、“脑信号采集材料”为代表,关注如何提高信号采集的灵敏度、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同时兼顾舒适性与便携性。
3.多功能集成与智能化:如“生物电子材料”和“神经传感材料”展示了材料在多种物理、化学或生物信号感知方面的应用,推动了智能感知与反馈系统的开发。
4.结构设计与工程化:如“神经电极材料”、“神经接口技术”等,反映出对电极结构、刺激方式及系统集成的深入探索,体现了工程化与实用化的趋势。
5.新型材料的创新应用:如“导电墨水”、“离子凝胶”、“纳米颗粒”等新兴材料的应用,表明研究者正在不断拓展材料种类,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总体来看,当前脑机接口材料技术领域呈现出高度交叉性、材料多样化、功能集成化和应用场景扩展化的特征,反映了该技术在医疗康复、人机交互、神经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2.1.4 研究方向重心变化比对
2.1.5 高成长研究方向简析
通过以上堆叠折线图可以看出,研究方向“神经电极”在10年期间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其数量从2015年的2篇逐步上升至2018年的3篇,随后保持相对稳定。这一变化反映出神经电极技术在该领域内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相较于其他相关研究方向,如“柔性神经电极”或“植入式神经电极”,“神经电极”因其广泛的应用场景和较高的技术成熟度,吸引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与投入。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这一研究方向的增长不仅体现在论文数量上,也反映了实际应用需求的增加。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对高灵敏度、低侵入性神经电极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神经电极作为连接神经系统与外部设备的核心组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此外,研究方向“神经接口”和“脑机接口”虽然在部分年份有所波动,但整体上仍保持一定的活跃度,说明该领域的研究仍在不断拓展。然而,与“神经电极”相比,这些方向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且增长幅度不明显,显示出“神经电极”在当前阶段更具研究潜力和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神经电极”作为该技术领域中增量最大的研究方向,不仅体现了学术界的关注重点,也预示着未来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以及生物相容性等方面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2.2 技术应用分析
2.2.1 专利法律状态分布
2.2.2 专利发展轨迹
2.2.3 发展轨迹分析
基于当前的数据分析,脑机接口材料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呈现出明显的波动趋势。从2016年至2025年的数据来看,整体上专利申请数量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2022年达到峰值(43件),显示出该技术领域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然而,授权占比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6年的100%逐步降至2025年的15%,表明随着技术竞争加剧,专利审查标准可能更加严格,或者申请人提交的专利质量参差不齐。
此外,2022年至2025年间,尽管申请数量仍保持较高水平,但授权率显著降低,反映出该领域技术门槛提高,专利布局趋于激烈,同时可能存在较多重复性或低质量的专利申请。这可能意味着未来该领域的专利竞争将更加激烈,技术创新和差异化将成为关键因素。
2.3 技术成熟度分析
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可以预测当前技术发展趋势表明,脑机接口材料领域在2015年至2024年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论文发布数量,尽管存在波动,但整体趋势并未出现明显下降。技术成熟度长期维持在95%的高水平,说明该领域已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研究重点可能已从基础材料探索转向应用优化和系统集成。2025年至2027年的数据为空,可能意味着相关研究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期或进入产业化阶段,论文产出减少是正常现象。从技术演进角度看,未来的发展可能会更加注重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及与神经系统的兼容性,同时推动临床转化和商业化应用。随着技术不断成熟,跨学科合作将愈加重要,材料科学、神经科学与工程学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推动该领域持续发展的关键。总体来看,脑机接口材料正处于从实验室研究向实际应用过渡的关键时期,未来几年内有望实现更多突破性进展。
3. 竞合分析
3.1 研发竞合分析
3.1.1 研发头部机构
3.1.2 头部机构比对分析
机构名称 | 论文数量 |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 10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6 |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5 |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先进技术学院 | 2 |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2 |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 1 |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 1 |
Institute for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 1 |
SINAPSE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1 |
Schoo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 1 |
深入分析所掌握的数据后可发现,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该研究方向上的论文产出呈现较为明显的波动趋势,尤其在2015年和2019年至2021年间表现出较高的活跃度。尽管其后续年度的论文数量有所下降,但整体来看,该机构在过去十年中仍是该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之一。相比之下,中国科学院大学及其深圳先进技术学院、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机构的研究活动相对集中于近年,呈现出一定的增长态势,显示出这些机构正在逐步加大对该研究方向的投入。
从全球范围看,美国的约翰霍普金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在早期也有少量相关研究,但后续发展较为缓慢。新加坡国立大学的SINAPSE研究所也仅在2015年有少量产出,之后未见明显延续。这表明,目前该研究方向的核心研究力量仍主要集中在中国,尤其是上海交通大学,在该领域的持续性和影响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此外,不同机构之间的研究活跃度差异较大,部分机构虽有短期增长,但缺乏长期稳定的科研积累,反映出该研究方向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总体而言,该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未来竞争格局可能进一步演变,需要持续关注各机构的研究动态及技术突破。
3.2 应用竞合分析
3.2.1 应用头部企业
3.2.2 头部企业比对分析
单位名称 | 申请数量 |
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37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8 |
北京智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7 |
上海脑虎科技有限公司 | 5 |
重庆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4 |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 3 |
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 2 |
北京宁矩科技有限公司 | 2 |
江西脑虎科技有限公司 | 2 |
上海念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1 |
从已有的数据分析来看,脑机接口材料领域的研发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在专利申请数量方面,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表现尤为突出,其专利申请量在2021年之后迅速增加,成为该领域最具活力的机构之一。这一变化反映出该公司在脑机接口材料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和突破。
从整体来看,尽管部分机构如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上海脑虎科技等也有所布局,但它们的专利申请量相对稳定,增长幅度有限。相比之下,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显著的增量,显示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这种快速增长不仅反映了企业对技术前沿的敏锐把握,也表明其在推动脑机接口材料应用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此外,其他一些新兴企业如北京智冉医疗科技、江西脑虎科技等也开始崭露头角,虽然目前专利数量较少,但其在特定年份的申请量显示了潜在的发展潜力。整体而言,脑机接口材料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技术壁垒逐步提高,竞争格局逐渐形成。随着更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加入,未来该领域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3.3 区域竞合分析
3.3.1 应用专利区域分布
图片来源:技术发展分析报告
3.3.2 应用变化比对分析
地域 | 申请数量 |
上海 | 60 |
北京 | 47 |
湖北 | 45 |
广东 | 21 |
江苏 | 11 |
陕西 | 10 |
黑龙江 | 10 |
天津 | 6 |
浙江 | 4 |
重庆 | 4 |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脑机接口材料领域的研发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地域集中趋势。在众多省级区域中,上海在该技术领域的专利数量增长最为显著,尤其在2022年之后,其专利数量出现大幅上升,显示出该地区在该技术领域的持续投入与创新能力。这一增长不仅反映了上海在科研资源、政策支持和产业基础方面的优势,也表明其在脑机接口材料研究方面的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
从整体竞争格局来看,北京、湖北、广东等地也在该领域保持了一定的研发活跃度,但相较上海而言,其增长速度和规模均相对平缓。部分省份如江苏、陕西、黑龙江等虽然有一定布局,但专利数量较少,发展较为滞后。此外,天津、浙江、重庆等地虽有零星布局,但尚未形成明显的技术积累。
总体来看,脑机接口材料的研究正逐步向具备较强科研实力和技术转化能力的地区聚集。上海作为增量最大的省级区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该技术领域的重要创新中心。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需求的增加,更多区域可能会加大投入,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区域间的竞争格局变化。
4. 机会分析
序号 | 机会名称 | 机会描述 | 生成依据 | 分析类型 |
1 | PEDOT∶PSS/氧化石墨烯柔性多通道电极 | 需求背景:现有神经电极存在生物兼容性差、信号质量不稳定等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电极的生物兼容性和信号稳定性。实现方式:采用超声分散和机械混合方法制备可打印的氧化石墨烯油墨,利用3D打印技术和转印技术在PDMS基底上制备多通道神经电极。技术指标:电极的电阻率降低100倍,电荷储存容量增加1.7倍。应用场景:脑机接口、神经电生理记录。创新点:结合PEDOT∶PSS和氧化石墨烯,提高电极的稳定性和导电性。 | 论文标题:PEDOT∶PSS/氧化石墨烯柔性多通道电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融合分析 |
2 | 自伸展电极阵列 | 需求背景:长期稳定的神经电生理记录在自由活动动物中极具挑战。解决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神经电生理记录。实现方式:研发一种可自伸展的多通道电极阵列,电极植入后水凝胶包裹层溶胀并溶解,电极阵列自行展开。技术指标:界面阻抗显著降低,电生理信号质量更好。应用场景:神经环路机制研究。创新点:电极阵列自行展开,减轻组织反应。 | 论文标题:用于长期神经电生理记录的自伸展电极阵列(英文)。 | 融合分析 |
3 | 槽形截面硅针 | 需求背景:柔性神经电极的深度植入存在屈曲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暂时刚度以辅助电极植入。实现方式:设计一种槽形截面硅针作为辅助植入工具。技术指标:最佳槽深比为工艺要求内的极大值,最佳槽宽比随着硅针厚度的增大而增大。应用场景:柔性神经电极的深度植入。创新点:槽形截面硅针相对于传统的圆形截面和矩形截面硅针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 | 论文标题:用于辅助柔性神经电极深度植入的槽形截面硅针的设计。 | 技术发展 |
4 | 导电聚合物神经电极涂层 | 需求背景:现有神经电极面临电信号失效、手术植入后的组织反应等问题。解决问题:维持电极-神经组织界面的良好电学性能。实现方式:合成导电性新材料作为电极表面的涂层。技术指标:提高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应用场景:脑科学、生物电子医疗。创新点:导电聚合物易于合成、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与生物相容性。 | 论文标题:导电聚合物神经电极涂层进展。 | 技术发展 |
5 | 槽形截面硅针辅助植入工具 | 需求背景:柔性神经电极深度植入时易发生屈曲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暂时刚度辅助植入,减少组织损伤。实现方式:设计槽形截面硅针,优化槽深比和槽宽比。技术指标:性能评价指数定量证明优于传统圆形和矩形截面。应用场景:柔性神经电极的精准植入。创新点:截面参数优化降低实验成本。 | 论文标题:用于辅助柔性神经电极深度植入的槽形截面硅针的设计。 | 技术比对 |
5. 应用发展
5.1 技术应用前景
基于所掌握的数据,通过对当前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竞合等多个方面的深入对比分析,脑机接口材料领域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从研究方向来看,“神经电极”作为核心研究方向,其论文数量持续增长,显示出该技术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双重关注。同时,专利申请数量在2016至2025年间稳步上升,尤其在2022年达到高峰,表明技术应用逐渐进入加速阶段。然而,授权率的下降也反映出技术竞争加剧,专利质量成为关键因素。
在技术成熟度方面,该领域已进入较高水平,研究重点逐步从基础材料转向应用优化与系统集成。未来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以及与神经系统的兼容性,推动临床转化与商业化进程。从机构分布看,中国高校和企业在该领域的投入显著增加,尤其是上海交通大学和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科研与产业化方面表现突出。
区域发展上,上海在专利数量增长方面表现最为明显,显示出其在技术布局和创新能力上的优势。整体来看,脑机接口材料正处于从实验室向实际应用过渡的关键时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医疗康复、智能设备等领域。随着跨学科合作的深化和技术壁垒的提升,未来该领域将迎来更多突破性进展,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
5.2 技术发展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脑机接口材料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尤其在“神经电极”方向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适用对象应重点关注该技术的生物相容性、信号稳定性及临床转化能力,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
首先,建议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尤其是如上海交通大学等在神经电极领域具有较强研究实力的单位,推动基础材料创新与结构优化。其次,针对专利申请数量增长迅速但授权率下降的趋势,适用对象应注重提升技术研发质量,确保专利布局的前瞻性与独特性,避免重复性研发。
在应用层面,可优先布局医疗康复、智能辅助设备等高潜力领域,结合当前区域发展特点,重点支持上海等具备良好科研与产业基础的地区,形成技术集聚效应。同时,关注新兴企业如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的发展动态,探索合作或并购机会,增强技术储备。
最后,应重视跨学科协同,整合材料科学、神经科学与工程学资源,推动系统集成与产品化落地。随着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适用对象需提前布局商业化路径,把握市场机遇,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应用的顺利过渡。
声明
► 本报告所涉及学术信息、组织信息、专利信息等,均来自公开网络或第三方授权。本着严谨科学的原则,科易网尽可能收集与分析有关的必要信息,但不保证信息充分及准确:使用人应知悉,公开信息错误及未知信息可能影响结论的准确性。如相关权利人发现信息错误,可与本报告发布人或制作人联系。
► 本报告中的分析、判断和结果受时间、范围等限制条件及相关假设条件的限制,报告使用人应当充分考虑假设、限制条件、特别事项说明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 本报告不提供法律性、专业性的意见或建议,也不是基于法律性或专业性观点而作出的, 如须获得专业建议请咨询相关专家。
► 科易网拥有并保留本报告著作权等相关权利。转载、引用等应取得科易网同意。
报告内容均由科易网AI+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数智化应用工具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