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2025年6月毒性预测模型学术动向
2025-07-15 142

概况

本月订阅论文共19篇,参与研究的作者数量达69人,来自33家机构,其中合作研究机构数量达25对。研究范围涵盖了医学与药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与材料科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学科领域。总体来说,本月研究呈现出计算毒理学与机器学习技术深度融合的趋势,涵盖药物肝毒性、肾毒性、环境污染物毒性、食品污染物神经毒性及纳米材料细胞毒性等多个领域。研究方法多样,包括SVM优化模型、堆叠式自编码器、人工蜂群算法等,广泛应用于不同毒性预测场景,体现了多学科交叉与技术创新在毒性评估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重点

本月订阅的论文覆盖了医学与药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与材料科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学科领域,各重点学科领域占比详情如下,本月研究一定程度反映出计算毒理学与机器学习技术的深度融合趋势,广泛应用于药物肝毒性、肾毒性、环境与食品污染物神经毒性及纳米材料细胞毒性评估。研究方法涵盖SVM优化模型、堆叠式自编码器与人工蜂群算法等,体现多学科交叉与技术创新在毒性预测中的重要作用。

image.png

图片来源:技术发展分析报告

主要研究进展

研究主题

进展描述

进展依据

毒性预测模型

本研究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索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卡培他滨化疗后肝毒性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

基于代谢组学的结直肠癌卡培他滨化疗肝毒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通过分析MRSA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数据,构建用于预测万古霉素相关肾毒性的风险评估模型。

MRSA血流感染患者万古霉素相关肾毒性预测模型构建

以染料分散橙76为例,构建针对染化行业未定标污染物的毒性预测模型,并探讨土壤标准限值。

染化行业未定标污染物毒性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土壤标准限值研究——以染料分散橙76为例

开发了一种计算毒理学工具,用于筛选具有持久性、迁移性和毒性特征的新污染物。

一种筛选具有潜在持久性、迁移性和毒性(PMT)新污染物的计算毒理学模型工具

利用SGCN方法建立了化合物致癌性的预测模型,为化学物质的安全性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基于SGCN的化合物致癌性预测模型

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食品污染物神经毒性的预测模型,提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能力。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食品污染物神经毒性预测模型建立

与论文4类似,该研究旨在开发一种计算毒理学工具,用于识别具有PMT特性的新污染物。

一种筛选具有潜在持久性、迁移性和毒性(PMT)新污染物的计算毒理学模型工具

比较不同毒性评估模型在变电站场地土壤多环芳烃健康风险评价中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不同毒性评估模型用于变电站场地土壤中多环芳烃健康风险评价比较

结合人工蜂群算法优化SVM方法,构建鱼类毒性的高效预测模型。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优化SVM的鱼类毒性预测模型

对一类分数阶生态毒理学模型进行定性分析,探讨其在环境毒性评估中的理论价值和应用潜力。

一类分数阶生态毒理学模型的定性分析

围绕我国化学物质环境管理需求,提出计算毒理学模型评估思路及建设路径。

面向我国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的计算毒理学模型评估思路及建设路径

基于堆叠式自编码器技术,开发新型分子毒性预测模型,提高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

基于堆叠式自编码器的新型分子毒性预测模型

综述农药环境风险评估中常用的计算毒理学模型软件,分析其优缺点及应用场景。

农药环境风险评估中常用的计算毒理学模型软件

比较三种毒性预测模型在镉对小麦根毒性预测中的表现,评估其适用性。

3种毒性预测模型在镉对小麦根毒性预测中的应用及比较

构建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对L02细胞和HepG2细胞毒性的预测模型,支持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估。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对L02细胞和Hep G2细胞毒性预测模型的构建

与论文15相同,聚焦于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对两种细胞系的毒性预测建模。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对L02细胞和HepG2细胞毒性预测模型的构建

开展菜豆毒性分析并建立毒性预测模型,为植物毒性研究提供参考。

菜豆毒性分析及毒性预测模型建立

验证土壤中铜和镍植物毒性预测模型的种间外推能力,提升模型适用范围。

土壤中铜和镍的植物毒性预测模型的种间外推验证

初步研究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的预测模型,探索污染物交互作用对毒性评估的影响。

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预测模型初步研究

跨学科研究

本月订阅的论文涉及多个学科,围绕毒性预测、环境管理、药物毒性和健康风险评估等研究主题开展了跨学科研究,这些研究推动了计算毒理学与医学、生态学和食品科学的融合。

跨学科领域

交叉主题

研究意义

本期相关论文

计算毒理学与医学

代谢组学与化疗肝毒性预测

研究了结直肠癌化疗肝毒性预测模型,提高了临床用药安全性。

基于代谢组学的结直肠癌卡培他滨化疗肝毒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计算毒理学与生态学

土壤污染物毒性预测

研发了染料污染物毒性预测模型,支持土壤标准制定。

染化行业未定标污染物毒性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土壤标准限值研究——以染料分散橙76为例

计算毒理学与食品科学

食品污染物神经毒性预测

建立了基于机器学习的食品污染物神经毒性预测模型。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食品污染物神经毒性预测模型建立

计算毒理学与化学工程

化合物致癌性预测

研究了基于SGCN的化合物致癌性预测模型,提高评估效率。

基于SGCN的化合物致癌性预测模型

计算毒理学与公共卫生

多环芳烃健康风险评估

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型在土壤污染健康风险中的适用性。

不同毒性评估模型用于变电站场地土壤中多环芳烃健康风险评价比较

政策与技术评估

计算毒理模型评估思路

提出了我国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的模型评估与建设路径。

面向我国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的计算毒理学模型评估思路及建设路径

方法评价

本月订阅的论文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预测模型构建与计算毒理学分析,广泛应用于医学、生态和环境领域。

研究方法

方法评价

应用论文

预测模型构建

通过代谢组学数据建立卡培他滨化疗肝毒性预测模型

基于代谢组学的结直肠癌卡培他滨化疗肝毒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计算毒理学模型

基于计算毒理学筛选具有PMT特性的新污染物

一种筛选具有潜在持久性、迁移性和毒性(PMT)新污染物的计算毒理学模型工具

模型比较与定性分析

比较不同模型在变电站土壤PAHs健康风险评价中的适用性

不同毒性评估模型用于变电站场地土壤中多环芳烃健康风险评价比较

合作追踪

image.png

(部分学者合作网络)

image.png

(部分机构合作网络)

图片来源:技术发展分析报告

本月学者之间及机构之间合作情况分析显示,跨单位、跨地区的科研协作在毒性预测模型相关研究中表现突出。多个论文显示,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机构频繁合作,围绕新污染物的持久性、迁移性和毒性(PMT)开展系统研究,形成以郑玉婷、于洋、张丽丽、林军等为核心的合作网络。此外,海军军医大学与山西医科大学在医学代谢组学与化疗毒副作用预测方面展开联合攻关,体现出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深度融合。

高校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亦较为显著,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联合公共卫生学院与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在食品污染物神经毒性预测领域开展合作;东南大学与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则聚焦纳米材料细胞毒性的建模研究。广东工业大学、渤海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则更多依托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化合物致癌性、鱼类毒性等预测模型构建。

从研究热点来看,计算毒理学模型、机器学习在分子或环境污染物毒性预测中的应用成为主流方向,涉及医药、食品、土壤、生态等多个领域。总体而言,本月毒性预测领域的学术合作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多机构联动、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发展态势。


发现&解决

发现

通过对本月订阅论文的整理分析,可以发现毒性预测模型领域的技术研究出现了三个显著变化:一是计算毒理学与机器学习技术的深度融合,二是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日益突出,三是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模型在不同毒性类型(如肝毒性、神经毒性、细胞毒性等)中的广泛应用。这些变化为毒性评估的精准化、高效化提供了新的方法支撑,同时也拓展了其在医药、环境、食品等多个行业的应用场景。

由此带来的机会在于,基于AI的毒性预测模型有望大幅降低传统实验成本和时间周期,提高新药研发、污染物筛查及风险评估的效率;同时,跨机构、跨区域的合作网络形成,有助于推动数据共享和技术标准化建设,加速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然而,挑战同样存在,包括高质量毒性数据的获取难度大、模型泛化能力受限、以及算法可解释性不足等问题,可能影响模型在监管决策中的可信度与适用性。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数据整合、算法优化与多领域协同,以实现毒性预测技术的全面升级与落地应用。

建议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我们提供了专业的分析工具和服务,帮助您深入理解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点击下方链接,获取更多关于毒性预测模型的发展动态、研发方向及合作机会的信息:

技术发展分析       研发方向分析       合作方向分析


报告内容均由科易网AI+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数智化应用工具生成,仅供参考!

关键词:毒性,学术,动向,概况
相关文章
  • 2025年6月皮层脑电图专利技术
    皮层,脑电图,专利技术,概况
    2025-07-17
  • 2025年6月脑电解码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概况,汇总,专利
    2025-07-17
  • 2025年6月脑电解码学术动向
    学术,动向,概况,论文
    2025-07-17
生物科技与医疗

关于“生物医药”领域的情报快讯、技术分析、产业分析等资料参考

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