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培养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
2025-08-25
168
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高校作为创新源头和人才高地,其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高校自身改革的深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围绕高校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结合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数智服务平台的优势,探讨高校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一、高校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和职务成果单列管理等改革措施,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持。载体协同不断增强,高校通过共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平台,有效缩短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周期。人才体系逐步成型,高校开设技术转移课程,培养专业化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人才保障。
然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仍面临诸多问题。协同机制不健全,校内部门管理壁垒和校外转化载体同质化竞争,导致全链条协同生态未形成。队伍建设不系统,专业化服务人才匮乏,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短期合作模式难以支撑长周期转化需求。评价体系不完善,转化指标在职称评审中权重低,缺乏统一量化标准,难以跨领域评估。
二、高校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是连接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桥梁。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市场需求、产业政策、商业模式等,能够有效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的缺乏,是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瓶颈。
三、高校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1. 构建全链条协同的转化体系
高校应构建“主动布局→导向研发→场景应用→体系对接→产业化”五位一体转化体系,强化源头创新,设立“赛马制”筛选高价值专利,建立专利布局与跟踪机制。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基地,打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提升全链条协同效率。
2. 完善可持续的转化机制
探索基金联动模式,推动轻资产作价投资,引入科技保险、政府引导基金,构建多元化金融支撑体系。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鼓励科研人员驻企服务,促进资源互通,形成可持续的转化生态。
3. 强化人才专业性
高校应开设技术转移课程,培养技术经理人,建立分类制定转化人才评价标准,实施职称评审单列。将转化成效纳入高校考核,加强典型案例宣传推广,提升专业人才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
4. 利用数智化平台赋能人才培养
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数智服务平台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重塑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内容、流程和模式。平台以科创智能体作为服务的主入口,实现服务落地的极简化;以数智工具矩阵为基础支撑,实现专业工作的工具化;以知识图谱为融合纽带,实现多要素全维度融合;以数智应用场景为解决方案,实现市场应用的针对性有效性。
数智化平台能够有效降低科技成果转化门槛,提升转化效率,为高校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平台,科研人员可以快速获取技术需求、市场信息、政策支持等资源,提升自身的转化能力。同时,平台也能够促进高校与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多主体的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转化生态。
四、结语
高校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通过构建全链条协同的转化体系,完善可持续的转化机制,强化人才专业性,利用数智化平台赋能人才培养,高校可以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高校应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学术产业双赢。
关键词:高校成果转化
相关文章
高校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正式揭牌 打造型果转化核心枢纽
成果转化,高校成果转化2025-08-27高校成果转化网正式上线 打造成果转化权威门户
成果转化,高校成果转化2025-08-27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实施路径: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需求
成果转化,高校成果转化2025-08-27

科技成果转化
面向政府、园区、企业、高校等提供专业解决方案和服务,助力成果转化落地,增强科技供需对接。
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