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技术转移中的流程再造
2025-09-04
617
传统转化困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困境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积极探索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但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不能转"、"不敢转"、"不会转"等问题始终制约着高校创新价值的实现。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高校自身的发展,也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影响了整个创新生态的健康发展。
从生态系统视角看,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主要困境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评价机制导向不足,导致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缺乏内在动力,形成了"重论文轻转化"的生态失衡;二是协同机制不健全,校内部门管理壁垒存在,审批流程繁琐,校外转化载体同质化竞争,导致创新要素流动不畅;三是专业化服务人才匮乏,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支撑体系不完善,使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缺乏活力。
从政策环境看,虽然国家已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规,推行赋权试点、职务成果单列管理等改革,地方也出台了配套政策,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优化。从载体建设看,高校虽已联合政府、企业共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但载体的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专利二次开发企业参与度低,全链条协同生态未形成。从人才体系看,虽然部分高校已开设技术转移课程,培养专业化队伍,但技术经理人队伍规模和质量仍不能满足需求,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短期合作模式难以支撑长周期转化需求,导致人才生态无法有效支撑科技成果转化。
生态协同机制:构建五位一体的转化新生态
面对传统转化困局,高等院校亟需通过流程再造,构建"主动布局→导向研发→场景应用→体系对接→产业化"五位一体的转化新生态。这一新生态强调系统性、协同性和创新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破传统束缚,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落地,实现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高效流动。
在主动布局层面,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简化跨部门流程,健全激励机制,强化源头创新。可通过设立"赛马制"筛选高价值专利,建立专利布局与跟踪机制,从源头上提升成果的可转化性,形成源头创新生态。在导向研发层面,高校应更加注重市场需求,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平台化成果转化体系。可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攻克"卡脖子"技术,使研发方向更加贴近产业需求,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
在场景应用层面,高校应建设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基地,打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降低成果转化风险,形成应用导向的生态闭环。同济大学通过在校园内设立23个"概念验证"空间,帮助科研团队迈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步",为高校构建应用生态提供了有益借鉴。在体系对接层面,数智化平台的建设成为关键支撑。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数智服务平台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和多年实践经验,重塑了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内容、流程和模式。
该平台以科创智能体作为服务的主入口,实现服务落地的极简化;以数智工具矩阵为基础支撑,实现专业工作的工具化;以知识图谱为融合纽带,实现多要素全维度融合;以数智应用场景为解决方案,实现市场应用的针对性有效性。通过数据工具、知识图谱、科创智能体、数智场景等数据产品的研发创新,平台打通了资源要素之间、资源与数智工具之间、数智工具之间的多维融合关系,构建了一个数据驱动型的创新生态,大幅提升了成果转化效率。
在产业化层面,高校应探索基金联动模式,推动轻资产作价投资,引入科技保险、政府引导基金,构建多元化金融支撑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形成产业化的生态闭环。浙江大学通过"赋部分所有权+作价入股"机制,将"一种超导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的技术秘密"70%所有权赋予科研团队,实现了学校与科研团队"现金+持股"的混合投资,成功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构建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态网络。
主体价值实现:多方共赢的生态价值网络
高等院校技术转移中的流程再造,旨在构建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价值网络,使不同主体都能从中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促进整个创新生态的良性发展。这种生态价值网络强调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协同和共生,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对科研人员而言,流程再造打破了"搞科研"与"搞转化"的二元对立,使科研人员能够从"不想转"到"积极转"、从"顺手做"到"我要干"。一方面,高校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人才工作评价机制,通过"指挥棒"的转向,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成果转化。南昌大学食品学科"把与企业合作作为重要评价指标",陕西通过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改革,使西安石油大学教师严正国通过特殊评审评上了教授职称。另一方面,职务成果赋权改革解开了捆在科研人员身上的"细绳子",让"知产"变"资产"。浙江大学通过"赋部分所有权+作价入股"机制,使科研人员将知识产权变为股份,获得公司投票权和收益权,极大提高了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构建了科研人员价值实现的生态路径。
对高校而言,流程再造提升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优化了创新生态结构。通过建立专门转化机构,管理体系逐步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北京科技大学通过政策体系优化,在新材料、智能制造、钢铁冶金等领域培育24家科技型企业,总估值达到30亿元。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相关手续,成立了公司并开启了产业化,体现了高校在促进成果转化方面的显著成效,构建了高校创新生态的良性循环。
对企业而言,流程再造使其能够获取高质量技术资源,加速技术创新,融入创新生态网络。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基地,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孵化企业超1600家,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缩短了化工技术产业化周期,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价值,构建了企业创新生态的活力源泉。
对政府而言,流程再造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了区域创新生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地江苏,标志着教育部构建以区域中心为枢纽、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节点的新时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序幕正式拉开,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的有机整体。
学术产业双赢:融合发展的生态前景
高等院校技术转移中的流程再造,最终目标是实现学术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学术产业双赢的新格局。在这一新格局下,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的学术产业生态。
从学术生态角度看,流程再造使高校科研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提升了科研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不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还成立了国产自主先进显微仪器公司,致力于研发和生产国产自主可控、具备国际领先性能的高端光学显微镜,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这种"既做'从0到1'的突破,又通过产业化实现'从1到10再到100'的拓展"的科研模式,代表了未来高校科研的发展方向,构建了学术研究的良性生态。
从产业生态角度看,流程再造使企业能够更便捷地获取高校创新资源,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华中师范大学精心打造"技术经纪人"队伍,47位科技成果转化专员覆盖全校所有理工院系,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超90%,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专业人才支撑,有效解决了"不会转"的难题,构建了产业创新的生态支撑。
从整体生态角度看,流程再造促进了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集聚,构建了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通过数智化平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创新主体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了创新合力。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门式"在线服务系统,使科研人员只需线上发起申请并提交材料,各相关部门就会及时办理,大大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构建了创新要素高效流动的生态网络。
展望未来,高等院校技术转移中的流程再造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评价体系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资金支持不足等。但通过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开放协同的转化生态,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落地,高校必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加强大的战略支撑,开创学术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生态格局。
关键词:高校成果转化,成果转化
相关文章
AI+数智化平台赋能科技产业园区创新生态构建
成果转化2025-09-09在数字中国建设大潮中,破解客户流失率高难题,技术转移服务公司的出路在哪里?
成果转化2025-09-09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科技服务机构如何借助智能的需求牵引型技术经纪服务解决服务产品趋同,达成提升精细化治理效能,最终提升聚焦重大战略项目?
成果转化2025-09-09

科技成果转化
面向政府、园区、企业、高校等提供专业解决方案和服务,助力成果转化落地,增强科技供需对接。
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