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组织架构调整与管理制度创新
2025-09-04
221
一、传统转化困局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连接科研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长期面临多重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政策环境不断优化,载体协同逐步增强,人才体系初步成型,但转化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显著。
协同机制不健全成为首要瓶颈。校内方面,原始创新布局能力不足,部门管理壁垒存在,审批流程繁琐,导致科研团队与产业对接效率低下。校外方面,转化载体同质化竞争,专利二次开发企业参与度低,全链条协同生态尚未形成,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通道不畅。
队伍建设不系统加剧了转化难度。专业化服务人才匮乏,技术经理人数量不足,中介机构水平参差不齐;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中介收益无保障;短期合作模式难以支撑长周期转化需求,导致转化服务链条断裂。
评价体系不完善则制约了科研人员的转化积极性。转化指标在职称评审中权重低,推广人员激励不足;缺乏统一量化标准,难以跨领域评估,使科研人员陷入"搞科研"还是"搞转化"的两难选择。
二、生态协同机制
为突破传统困局,高校需构建"主动布局→导向研发→场景应用→体系对接→产业化"五位一体转化体系,形成全方位协同生态。
聚焦战略性项目是转化的起点。加强顶层设计,简化跨部门流程,健全激励机制;强化源头创新,设立"赛马制"筛选高价值专利,建立专利布局与跟踪机制,实现精准转化。正如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张耀天所言:"科技成果转化的起点首先要有高价值、可转化的成果,没有高价值的成果,转化工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提升全链条协同是转化的关键。校企共建实验室攻克"卡脖子"技术;建设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基地,打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利用数字化工具搭建一站式转化平台,提升信息透明度,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同济大学通过建设23个"概念验证"空间,帮助科研团队迈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步",有效解决了"死亡之谷"问题。
完善可持续机制为转化提供保障。探索基金联动模式,推动轻资产作价投资;引入科技保险、政府引导基金,构建多元化金融支撑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长效保障。浙江大学依托"赋部分所有权+作价入股"机制,将技术秘密70%所有权赋予科研团队,实现了学校与科研团队"现金+持股"的混合投资,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
强化人才专业性是转化的支撑。高校开设技术转移课程,培养技术经理人;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鼓励科研人员驻企服务;组建科技成果转化联盟,促进资源互通,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截至2023年底,52.0%的高校院所建立了专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队伍,专职人员数量达1.79万名。
优化评价体系是转化的导向。分类制定转化人才评价标准,实施职称评审单列;将转化成效纳入高校考核,加强典型案例宣传推广,形成正向激励。南昌大学食品学科"把与企业合作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大的产业化成果可评教授"的做法,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明确的转化导向。
三、主体价值实现
在组织架构调整与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数智化平台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数智服务平台通过四大创新,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重构。
科创智能体作为服务主入口,实现服务落地极简化。用户只需以文字或语音输入服务需求,80%以上的复杂任务如成果评价、技术需求挖掘等,3-5分钟即可完成,大幅降低转化门槛。这种极简化设计使科研人员能够专注于核心创新,而非繁琐的转化流程。
数智工具矩阵作为基础支撑,实现专业工作工具化。针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领域的堵点难点,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研发系列数智应用工具,实现专业服务工具化、便捷化。这些工具将复杂的转化工作拆解为标准化流程,使专业服务更加高效可及。
知识图谱作为融合纽带,实现多要素全维度融合。通过整合17类科技创新要素资源,系统性建立各要素资源间多维关系,构建具有精确性、可追溯特征的"知识图谱应用平台",成为科技研发、产学研合作的数智驱动器。这种多维融合打破了信息孤岛,促进了资源精准匹配。
数智应用场景作为解决方案,实现市场应用针对性有效性。通过集成各类科技资源、数智工具、知识图谱、智能体,构建个性化解决方案,在保证服务专业性的基础上,同步实现公共服务有效与市场化增值拓展的双重目标。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门式"在线服务系统,就是这一理念的成功实践,实现了科研人员转化的便捷高效。
四、学术产业双赢
随着组织架构调整与管理制度创新的深入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将实现学术价值与产业价值的双赢。
学术价值方面,通过有组织科研和成果转化,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有组织、有目标的科研体系,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不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还成立了国产自主先进显微仪器公司,实现了学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产业价值方面,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职务成果赋权改革,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相关手续,成立了公司并开启了产业化,目前获得了数十套产品订单,还接到了国内外60多家相关单位超过3亿元的意向订单。
人才培养创新方面,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构建成果转化服务梯队,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人才保障。华中师范大学精心打造了47位科技成果转化专员队伍,覆盖全校所有理工院系,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超90%,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
生态体系完善方面,形成政府引导、高校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地江苏,标志着教育部构建以区域中心为枢纽、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节点的新时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序幕正式拉开。
总之,高校在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组织架构调整与管理制度创新,是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关键举措。通过构建开放协同的转化生态,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落地,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支撑。正如浙江大学副校长陈刚所言:"未来须强化协同创新和系统性布局,通过有组织成果转化,加强高校与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多主体的创新合力。"
关键词:成果转化,成果转让,技术转移
相关文章
对比传统方案,AI+数智化解决方案如何为科技服务合作伙伴带来颠覆性变革?
成果转化2025-09-05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合作网络构建
成果转化2025-09-05面对服务效率低下,科技服务机构如何通过AI+数智技术实现差异化竞争力?
成果转化2025-09-05

科技成果转化
面向政府、园区、企业、高校等提供专业解决方案和服务,助力成果转化落地,增强科技供需对接。
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