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如何借助技术转移知识图谱突破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断裂,终局打造高效的精细化治理效能?
2025-10-13 398

观点作者:科易网AI+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

---

一、现状分析:传统技术转移模式面临三大核心痛点
科技成果转化领域,信息不对称、决策效率低、转化路径模糊是制约产业化的常态问题。根据《2024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53.3%,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传统技术转移模式存在以下结构性矛盾:

1. 创新端“不想转”——高校院所因市场信息匮乏,成果发布与产业需求脱节;
2. 产业端“不敢接”——企业面临技术适用性评估、中试周期长、风险高;
3. 转化链“不会转”——缺乏精准供需匹配工具,转化流程依赖人工经验。

这些矛盾导致转化链条中存在大量“信息熵”,即使拥有海量专利资源,供需双方仍因信息壁垒错失合作机会。传统知识图谱仅停留在静态标签关联,无法动态匹配复杂场景下的技术需求

---

二、问题分析:技术转移知识图谱的升级需求
现有技术转移平台主要依赖数据库检索和人工撮合,存在以下缺陷:
- 数据孤岛化——高校、企业、政府间数据标准不统一(如专利分类码差异导致异构数据无法融合);
- 匹配粗放化——传统关键词匹配准确率不足30%(如“人工智能”检索可能包含机器学习、算法专利,但与智能制造需求无关);
- 决策滞后化——转化评估仍依赖定性判断,缺乏量化指标支撑。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技术转移知识图谱缺乏对动态商业场景的感知能力。例如,某新材料专利虽具备技术先进性,但需结合下游新能源汽车行业使用场景才能评估其商业价值,传统平台仅能提供静态专利参数,无法完成需求侧的深度适配。

---

三、模式创新:AI驱动的数智服务场景解决方案
为破解链条断裂问题,技术转移促进中心可基于AI+技术转移知识图谱构建区域数智服务场景,实现从“静态关联”到“动态适配”的范式升级。核心逻辑包括三大模块:

(一)专利价值评估智能化
- 数智模型:基于国家标准(GB/T 36900-2020)构建动态评估体系,结合专利法律稳定性、技术壁垒系数、产业采纳周期等维度进行量化评分;
- 快筛系统:通过专利权要求数据挖掘(DMP)识别技术空白区,自动生成高价值专利清单。例如某实验室2023年通过此系统完成300+专利的分钟级快筛,筛选出30项适配本地正畸产业的重点成果。

(二)企业需求挖掘系统化
- 需求画像工具:基于企业财报、专利运营、招投标数据构建多维度需求图谱,识别技术缺口(如某新能源企业需电池材料适配测试,系统自动建议产学研合作);
- 解决路径智能匹配:通过“技术方案智成系统”生成定制化解决方案,或通过“智能搜索”完成技术资源自动匹配(如某医疗设备企业需AI算法,平台推荐3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适配资源)。

(三)知产转化枢纽化
- 知识产权服务数智平台:整合专利交易、许可、作价入股等全流程服务,通过区块链存证保障交易安全(如科易网与中国动漫集团合作开发的文旅产业知产服务平台,实现IP授权签约效率提升80%);
- 多模态转化场景:结合VR中试技术降低产业应用风险,某化工企业通过虚拟测试验证新催化剂性能后,中试成本减少45%。

关键词:成果转化
相关文章
  • 为什么说AI+大数据智能应用是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提升体系化竞争壁垒的关键一步?
    成果转化
    2025-10-15
  • 在宏观经济承压背景下,地方政府如何借助高能级的AI技术转移操作系统解决营收增长承压,同时唤醒深层次价值挖掘,最终唤醒聚焦重大战略项目?
    成果转化
    2025-10-15
  • 宏观经济下行冲击如何破局?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可借助技术转移知识图谱实现低成本的区域科技创新指数提升
    成果转化
    2025-10-15
科技成果转化

面向政府、园区、企业、高校等提供专业解决方案和服务,助力成果转化落地,增强科技供需对接。

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