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改革和发展,我国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机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日益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局面喜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一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较差,成果技术相关信息不对称,降低了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一些科技成果本身技术的成熟度不够,一旦中试往往遇到某些工艺行不通,而难以批量生产,成果受让者怕担风险而不愿意接盘。另外,由于科技成果不同于其他商品,不存在同质可以比较的市场,市场信息不对称。在买方企业对成果的市场价值,预期收益不了解的情况下,不敢轻易购买,从而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走低。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校、科研部门与企业的合作性较差。国内的中小企业缺少独自研发的资金、技术、人才,科技成果往往依赖于外部引进;而高校等研究部门由于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的诟病,考核制度对成果的产业化缺乏激励作用,高校教师完成了实验室成果,写好了论文和申请了专利就算完成了可以晋升职称和享受相关待遇,他们的研究往往根据学术的需要、个人的好恶,而不考虑市场的需求,导致企业的需求与研究所的供给发生了失衡。
(3)资金筹措困难,风险投资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且周期长的活动,要求转化主体具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国内的中心企业往往不具有这个能力,也无力独自承担巨额转化资金和资金投入的风险,其他社会组织由于自身无法驾奴成果转化的风险,也不会轻易将资金投入到企业中去。
(4)缺乏有效的技术市场中介和高素质的技术经济人队伍。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全程服务。我国技术经纪人队伍的培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中介服务机构大都功能比较单一,结构不健全,人员素质偏低,导致科研机构的很多成果找不到需求而无法实现转化。我国的中介服务无论从数量和功能上都远远不能适应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需要,这些直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5)高薪技术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科教体制改革十多年来,我国还是没有摆脱依赖政府推动高薪技术成果转化的状况。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导致科技与经济相互脱节,产、学、研的合作机制不健全,科技管理尚未形成研究、开发、产业化的一体化管理机制,转化的外部环境条件不充分。我国一些地区虽然建成了一批转化服务平台,但作为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的保障系统,功能还不健全。
来源:吴雨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