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文献是世界各国、地区的专利局及国际性的专利组织在专利受理和审批的过程中产生的官方文件及其出版物的总称。专利文献卷峡浩繁,门类众多,必须进行科学地分类和管理。专利分类体系就是各种分类号的集合,它根据相同或类似技术内容的文献给予同一个标签即给予一个分类号,从而进行有序的管理。所以我们面对海量的专利文献数据时,除了使用关键词检索外,搭配专利分类号对专利文献进行检索,可以对检索结果更精准的锁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主流的专利分类体系主要有国际专利分类(IPC)、欧洲专利分类(ECLA)、美国专利分类(USPC)、日本专利分类(FI/F-Term)、联合专利分类(CPC)以及德温特专利分类(DC-MC)。以下对主流的专利分类体系进行简单介绍。
国际专利分类(IPC)
1971年《斯特拉斯堡协定》建立的国际专利分类(IPC)提供了一种由独立于语言的符号构成的等级体系。它是许多国家工业产权保护部门进行国际合作的成果。各国都采用统一的专利分类可简化各国之间的专利信息交流,在进行不同类型专利检索时可迅速找到需要的文件。
国际专利分类(IPC)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分类体系,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管理。IPC分类体系是基于技术主题进行分类,代表了适合于专利领域的知识体系,按照五级分类:部、大类、小类、大组、小组。其中,“部”作为专利分类体系的第一等级,用A-H的一位大写英文字母来表示,每一个“部”的类名概要的指出该部所包含的技术范围,比如G代表“物理”。“大类”是分类表的第二等级,按不同的技术主题范围将每一个“部”分成若干个大类,每一个“大类”由两个数字组成,比如G06代表“计算;推算;计数”。“小类”是分类表的第三等级,每一个“小类”由一个大写字母组成,比如G06F代表“电数字数据处理(基于特定计算模型的计算机系统入G06N)”。每一个“小类”细分成许多组(大组和小组的统称),每个组的类号由小类类号加上用斜线“/”分开的两个数字组成。例如大组G06F3/00 代表“用于将所要处理的数据转变成为计算机能够处理的形式的输入装置;用于将数据从处理机传送到输出设备的输出装置,例如,接口装置”。小组G06F3/048代表“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交互技术〔GUI〕〔2006。01,2013。01〕”。
IPC被广泛使用,几乎所有的专利文献都有IPC分类号。但其也存在更新速度慢、单一分类号下文献量大的缺点。所以,在需求的目标文献所属地域不明确时,可以先采用IPC进行锁定。
欧洲专利分类(ECLA)
1968年以前,前国际专利协会(简称IIB)采用荷兰专利局的IDT分类体系。1968年9月1日IPC第一版生效后,前国际专利协会将其分类从IDT分类转入IPC系统下继续细分,建立了ECLA系统。
我们在检索同族专利时,发现不同国家或地区申请的专利时经常会被赋予不同的IPC分类号。虽然国际专利分类(IPC)在全球建立了统一的分类标准,但各国在对文献的分类思想上却难以统一,这导致专利文献的检索困难。另外,在某些较活跃的技术领域IPC分类号下的文档文献量过多,不得不引入关键词进行检索,而许多欧洲专利局审查员来自母语为德语、法语的国家,英文关键词的选择对于母语并不是英语的审查员而言也存在很多困难,导致检索效率和检索质量降低。由此,推动了欧洲专利局在IPC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发展了符合自己内部的细分类———欧洲专利分类(ECLA)。
ECLA是在IPC分类基础上的细分,以保证各分类号下的文献量适中,从而通过分类号限定一个文献量合适的范围,提高检索效率。是否细分是由欧洲专利局审查员决定的,审查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细分,以及增加什么样的细分类。A61J11/00是涉及橡皮奶嘴的杂类,在IPC分类号下有984篇文献,而A61J11/00在ECLA下具有20个细分类。ECLA分类由EPC审查员作出,较由不同国家不同人员给出的IPC分类号更为准确。ECLA针对专利文献的全部内容进行分类,反映的内容更全面。ECLA分类表伴随技术的发展实时修改,平均1~2周修订一次,已分类的文献随着分类表的更新而进行更新。
欧洲专利局(EPO)提供的ECLA具有分类准确、更新及时的优点,但是全球专利'>全球专利数据中仅有部分的专利申请具有ECLA分类号。
美国专利分类(USPC)
美国专利分类体系依据技术主题将所有的从属于该技术主题的美国专利文献及其技术文献编排整理,形成一定数量范围的文献集合。与IPC不同的是,USPC分类是以功能导向为原则。美国专利分类包括大类和小类,各大类描述不同的技术主题,以三位数字表示,小类用于进一步描述大类所包含技术主题的工艺过程、结构特征、功能特征,以一到三位数字表示。“大类/小类”的组合成为完整的分类号。比如大类977代表纳米技术这一主题,而小类700-838代表纳米结构,小类840-901代表制造、处理或检测纳米结构。由于USPC分类系统为动态调整分类系统,即USPTO会根据实际USPC的修订情况,对已经公布的专利文献的USPC进行回溯。因此USPC分类包括Original和Current两种,其中Original为专利申请和审查时专利文本扉页上所显示的分类号,而Current为经过回溯后的最新分类号。所以对于大多数较为成熟或者发展较为完整的技术,Current与Original多为相同,而对于新兴技术而言,Current与Original会有明显区别。至2015年,美国专利商标局将停用USPC分类。
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0)所采用的USPC在设置上较为凌乱复杂,例如相近的技术领域在美国专利分类表上往往不太相邻,并且完全采用功能分类,不易于推广。
日本专利分类(FI/F-Term)
FI分类号是日本专利局将IPC进行进一步细分和扩展所得到的,用于扩展IPC在某些技术领域的功能。FI分类号采用类似IPC分类号的层次递降等级结构,针对技术整体进行分割,使得在某一小组下文献量限制在几百甚至几十篇文献之内,并涵盖所有技术领域和所有专利文献,并保持一年两次更新。FI分类号由IPC分类号+IPC细分类号+文件识别符构成,其中“IPC细分类号”是由3位阿拉伯数字构成,从结构特征、使用场合等不同方面进行细分类;“文件识别符”是由1位英文字母表示,为罗马字母A-Z中除了“I”、“O”之外的任一个罗马字母。不过IPC细分类号和文件识别符并不是FI所必须包括的部分。
F-term分类系统是日本特许厅设立的一种专门用于计算机检索的分类系统, IPC侧重于对单一的技术主题进行分类,其技术分类比较粗糙,而F-term则是从技术主题的多个技术角度进行分类,例如用途、结构、材料、目的、制作方法、使用方法、装置、类型等,是一种多视点的分类方法。例如,关于“茶和咖啡”的分类,F-term分类系统中首先将该技术主题细分为产品的种类、目的、外形等,对于其中的“外形”又细分为固态、糊状,对于“固态”又细分如下:粉末、颗粒、胶囊。由此可见F-term分类系统的详细程度。一个F-term分类号一般是由5位的主题代码+2位观点号+2位数字构成,其中5位的主题代码表示技术领域,2位观点号标识科技发明的用途、材料、结构、制作方法、目的、装置、使用方法、类型等内容,最后2位数字是对观点号表征的技术特征的进一步细分。
F-Term专利分类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同一主题的多个FI组成技术主题从多个技术角度标引发明的特征,使得F-Term针对同一篇专利文献中的同一技术内容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给出其专利分类号;此外F-Term分类系统不仅从整体考虑提取分类号,并且还从具体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进一步提炼精度分类号,使得一篇专利文献可能有十几个甚至上百个F-Term分类号。这样虽然有利于提高专利文献的查全率,但是也对数据加工带来了相当大的工作量。
联合专利分类(CPC)
不难看出,无论是IPC,还是ECLA、USPC、FI/FT,这些专利分类体系各自都存在其局限性。而正因为如此,各国专利局一直在寻求一个“全球性”的专利分类体系来满足各种针对专利检索的需求。2013年1月1日,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和欧洲专利局(EP0)宣布,正式启用崭新的联合专利分类(CPC)这一用于专利文件的全球分类系统。与此同时,EP0于2013年1月停止使用ECLA,而美国将在进行CPC分类的同时进行USPC分类直至2015年,这意味着CPC正在逐渐成为除IPC之外的另一全球主流专利分类体系。
CPC分类的编排参照IPC分类的标准,从构成形式上来说其更接近IPC分类表。实际上,CPC是建立在ECLA分类的构成基础上,保留了ECLA的全部内容和结构,并且沿用了ECLA的分类方法、分类原则和规则。CPC分类表分为9个部(A~H、Y),其中,A~H部分别对应于目前IPC的A~H部,Y部是CPC分类表中比较特殊的部分,主要用于标识新技术的发展。与现有IPC一样,CPC同样包含“分类定义”,CPC发行版共有626条CPC定义,以超过5万页的篇幅来提供有关如何使用CPC进行分类和检索的信息,使该体系完全清晰明了。该定义包含由EPO分类专家为每个技术领域所准备的附加信息,其中包含相关技术领域编辑有关分类实践的解释。与IPC倾向于功能分类不同,CPC更倾向于应用分类。相对而言,CPC分类号对应的释义更容易与实际的产品相对应,不仅有利于审查员的检索工作,也有利于科研工作者进行技术分析工作。
CPC的引入为专利分类提供了一个兼容的分类系统,在ECLA的基础上融合了ECLA和USPTO的分类体系,将原有的ECLA、USPC和FI、F-term三大分类体系变为CPC和FI、F-term两大分类体系,还为容纳FI、F-term分类号预留了空间,这必将改变传统的专利分类格局。
德温特专利分类(DC、MC)
德温特专利分类体系(DC-MC)是与IPC完全不同的分类体系,主要由德温特分类号(DC)和德温特手工代码(MC)组成。德温特分类是一种简单的分类系统,基于应用性角度创建,在某些领域分类更为细致。德温特分类将技术分为三大领域:化学、工程、电子电气,各领域下又分为部,部又进一步细分为类,类的类名由字母加2位数字组成。MC是对化学领域和电子电气领域文献的等级分类和标引体系,MC较DC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并不完全相同。
DC-MC仅限于在德温特专利索引数据库中使用。某些领域并不如IPC细分得多,但其分类标准比较统一,分类号也比较准确。德温特公司将同族专利与基本专利标引为相同的DC,避免了不同专利局对同一发明给出的IPC分类号不一致造成的遗漏。因此,基于DC-MC的特点,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DC-MC进行检索,从而提高检索效率。
主流的专利分类体系有哪些?
2021-09-01
1355
关键词:专利
相关文章
2025年6月神经反馈训练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概况,汇总,专利2025-07-212025年6月脑电解码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概况,汇总,专利2025-07-172025年6月非侵入式BCI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概况,汇总,专利2025-07-16

科技资讯
专注科技最新资讯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方向,不懂问我吧!
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