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是由于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TH)增高,所导致的甲状腺毒症,其中Grave,s甲亢是最常见的病因。是一种可累及血液、心血管、肌肉、消化、生殖、神经和精神、眼睛等多个系统(器官)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化,常可合并各个器官功能障碍,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安全。治疗方案上可选择抗甲状腺药物(ATD)、手术或131I,131I能有效的控制甲状腺毒症,并降低甲亢的复发率,但早发甲减的发生率增高。 在美国约 59.7%的患者选择131I治疗,欧洲、拉丁美洲和日本倾向选择ATD治疗,在我国大陆约32%的医师首选131I治疗。2016年美国甲状腺协会指南明确提出,使患者达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以控制甲亢症状是131I治疗的目标。相比之下,我国对131I治疗的态度相对保守,主要是对永久性甲减以及终身服药的接受程度有所顾忌。因此使我国131I治疗更趋于个体化治疗,制定合适的治疗剂量至关重要。 131I成功治疗甲亢的关键环节是131I剂量的制定,然而治疗最佳剂量制定方法仍无统一标准,计算剂量法和固定剂量法显现了各自的优劣,固定剂量法带来较高的治愈率同时,甲减的发生率也会随之升高。在我国计算法则更能被医生和患者所接受。国内常用的计算公式仅涉及甲状腺重量和甲状腺最高摄碘率的个体化变量。事实上,公式计算理论剂量值后需根据患者年龄、病程和治疗情况、甲状腺质地、抗甲状腺药物用药和停药情况等个体化因素经验性增加或减少剂量。缺乏客观的评估指标,上述剂量制定过程存在个人主观因素等的影响,不利于剂量制定方案的统一性。因此,个体化剂量制定标准是目前131I治疗甲亢关注的热点。 核素甲状腺功能显像临床应用广泛,能从分子水平评价甲状腺功能状态,其半定量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甲状腺功能的量化评价,这在131碘治疗甲亢的剂量制定中是有意义的。同时,SPECT在多数医院特别是基层核医学科的使用较为普及,在常规甲状腺显像基础上进行方便快捷的半定量分析可能更有临床普及应用的价值,而且可以缩短住院期限,节约医疗资源和医疗成本。 本项目采用方便、快捷的比值比的方法作为半定量指标。通常的比值比计算采用甲状腺感兴趣区(ROI)计数与本底ROI计数的比值,本底一般采用一定像素范围(如200-400像素)的颈部、或肺尖部等不同软组织区域作为本底。本项目在此基础上做了一定的创新和优化,考虑了甲状腺自身大小的影响,通过利用小范围颈部本底校正甲状腺像素范围本底的方式计算比值比【具体方法如下:使用SPECT自带图像处理软件沿甲状腺图像绿色色阶最清晰的边界勾画甲状腺感兴趣区(ROI),并勾画甲状腺上、下圆形100像素范围,且避开唾液腺、甲状腺锥状叶、颈部血管、心脏血池本底等区域,计算上下本底的平均计数。取甲状腺上、下100像素本底ROI的放射性计数均值为标准,换算成甲状腺ROI像素范围的本底计数作为校正后的甲状腺ROI本底。甲状腺摄取比(Uptake Rate, UR)=(甲状腺ROI计数-甲状腺ROI校正本底计数)/甲状腺ROI校正本底计数,即为校正本底的甲状腺摄99mTcO4比和甲状腺摄131I比】。 利用上述方法制定甲状腺显像的半定量指标,并验证了治疗前99mTc显像的摄取比值与治疗后131I显像的摄取比值间存在高度一致性,为利用摄锝比预测摄131I能力提供了依据;再次,通过分析了摄99mTc比与甲亢疾病各临床特征参数的相关性,揭示了甲状腺核素功能显像的摄取比与多个参数存在相关性,即摄取比可认为是甲亢疾病的一种综合体现;最后,在研究对象的随访研究中,通过分析摄取比值与131I治疗后甲减的相关性,建立了甲减发生的预测模型,其中治疗后3个月的摄取比对预测甲减发生价值更大。 甲状腺摄取比值是一种方便计算和使用的参数指标,但有其局限性,研究并未得出最优的模型用于131I剂量的制定,这可能与放射性药物在不同生物体内的代谢动力学改变的复杂性相关,需要进一步寻找更适合的数学模型。尽管如此,在现有的数据分析中我们仍然可以观察到甲状腺摄取比在不同临床特征的甲亢患者之间的差异,提示甲状腺不同的功能状态,呈现不同的功能显像的半定量指标,目前课题组仍继续进一步研究,进而建立可以客观计算131I剂量的量化关系。该项目有继续开展研究的价值和意义。